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第三篇    正宗分

 

       18. 為什麼無人請問,佛也要宣說此經?

 

       因為這一部經典太重要了。略有幾點:

 

       一、這是一部釋尊出世本懷的經典。釋尊來此五濁惡世成佛的目的,就是要說這一部經,但這一部經太難說,太難信,說的機緣一直沒有成熟;為了要說這一部經,釋尊成佛以來以幾十年的時間,講說種種法門,調化眾生的根機,做為前期的準備,現在機緣終於成熟了,所以即使沒有人問,釋尊自己也要把它開說出來。如上偈。亦如經文: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二、這是一部「令五濁惡人當生成佛」的經典。這個法門之所以難說難信,就在於能讓五濁惡人當生成佛,有這樣的利益,所以即使沒有人問,釋尊也要自己說出來。如同下面經文釋尊自己說: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釋尊既然以佛眼親見念佛法門的利益,能令五濁惡人往生成佛,所以不等人問,大慈大悲心也要主動地宣說這部經。

 

法事讚:

佛知凡聖機時悟,即告舍利用心聽。

 

蓮池:

良由此經,救世最急,不俟請故。末世眾生,根鈍障深,解脫禪定,甚難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譬如有人,卒患惡瘍,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緩日時,藥未及成,命已先殞。現有成藥,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應速與,尚何俟其禮聘殷勤,然後投劑?佛救眾生,意亦如是。

 

現前眾生,樂著生死,不求出離,自能發起佛之大悲,說此經故。

 

要解:

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

 

       三、這是一部「淨土三經總結定論,匯歸彌陀本願」的經典。念佛往生法門雖然在《無量壽經》及《觀經》當中說過,但那兩部經三輩九品文中,也順帶說了念佛以外其他的雜行往生方法,這固然有利於引導原來修行其他法門的眾生進入淨土法門,但也有人不知淨土法門真實之義,反而執著雜行,看輕念佛,這樣往生就困難了。好在經過三輩九品的引導,眾生求生極樂淨土的信心已經建立,現在有必要進一步顯明專修念佛,匯歸彌陀本願,做為淨土三經的總結定論,普令有緣眾生都能乘佛願力,往生極樂報土。所以釋尊在說畢《無量壽經》及《觀經》之後,又無問自說了這一部《阿彌陀經》。

 

       四、這是一部諸佛證誠的經典。《無量壽經》及《觀經》雖然也說了念佛,但沒有說到諸佛證誠,為了顯明諸佛證誠,發起一切眾生的信心,釋尊無問自說了這一部《阿彌陀經》。

 

 

       19. 何故別指西方勸往生?

 

       一、勝。彌陀淨土於諸佛淨土中最超最勝。

1) 攝凡勝。

2) 莊嚴勝。

3) 得益勝。

4) 本願勝。

5) 因行果報勝。

 

       二、易。彌陀淨土比諸佛淨土容易往生。

 

       三、緣深。阿彌陀佛與此界眾生緣深。

 

       四、為令眾生專心有在。

 

       五、一即一切。念彌陀,即遍念無量佛;生西方,即遍生諸佛國。

       1) 法事讚:

一切佛土皆嚴淨  凡夫亂想恐難生
如來別指西方國  從是超過十萬億
七寶莊嚴最為勝  聖眾人天壽命長
佛號彌陀常說法  極樂眾生障自亡

 

       2) 法事讚:

諸佛境界,唯佛能知;國土精華,非凡所測。三身化用,皆立淨土,以導群生;法體無殊,有識歸之得悟。但為凡夫亂想,寄託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捨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剎,國名極樂,佛號彌陀,現在說法。其國清淨,具四德莊嚴,永絕譏嫌,等無憂煩。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何意然者?乃由彌陀因地,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383

 

       3) 觀經疏:

十方佛國,並悉精華;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111

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諸餘經典,勸處彌多;眾聖齊心,皆同指讚。
有此因緣,致使如來密遣夫人別選也。

 

       4) 往生禮讚:

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
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

 

       5) 安樂集:

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先發心時,從此界去,於此眾生偏是有緣,是故釋迦處處歎歸。

       ① 大經: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② 觀經: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③ 疏:彌陀、觀音、勢至等,宿願緣重,誓同捨惡,等至菩提,影響相隨,游方化益。

 

       6) 要解:

問:何不遍緣法界?
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
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7) 靈峰宗論:

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經論多指歸極樂者,略有四意:
一者阿彌陀佛與此土人最有緣故。乃至窮村僻塢,若男若女,若長若幼,若智若愚,無不知稱阿彌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願力勝故。諸佛果德雖實平等,因中願力任運攝生,無差別中有差別故。
三者令人繫念得專心故。若不專歎,則眾生既欲生西,又欲生東,心無一定,淨業難成。所以十方諸佛,同出廣長舌相,讚此一門,令人專憶。
四者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花藏海。故見一佛,即為見無量佛;生一土,即為生無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因該果徹,更無二故。餘如淨土經論廣明,不能備述也。

 

 

       20. 何故指方立相?

       心包太虛。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為攝下凡故。淨土三經,多皆指方立相,指出極樂之方位處所,言立依正之莊嚴境相。

 

疏言:

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
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