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錄

  1. 真正、絕對的「三好」
  2. 人生是什麼──攀藤食蜜喻
  3. 以念佛超度祖先
  4. 何故生命很尊嚴
  5. 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續
  6. 念佛中,祖先與嬰靈都往生
  7. 生命的價值
  8. 彌陀三約定略說(摘要)
  9. 彌陀光明的作用
  10. 極樂世界──真正的家
  11. 曠劫輪迴 唯靠彌陀
  12. 善來諸友──與淨土宗善導寺幹部談話(摘錄)
  13. 阿彌陀佛久已成佛
  14. 「如來出世本懷文」略說
  15. 淨土宗「迴向偈」大意
  16. 順佛本願:三經一致,唯說稱名
  17. 以仁為己任的淨土法門
  18.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19. 無諍念佛,預期坐脫
  20.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的「眾生」
  21. 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22. 出聲與默念
  23. 心念彌陀 身有光明
  24. 念念在定慧  
  25. 緣佛願力,念佛才與彌陀親
  26.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27. 萬德洪名具足彌陀的大願業力
  28. 「自信教人信」與「發心」
  29. 名號獨運 稱名獨達
  30. 三種念佛
  31. 念佛人應有的平常心態
  32. 專稱佛名,易行頓超
  33. 名號有聲光明,光明無聲名號
  34.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即是「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35. 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36. 淨土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
  37. 萬德洪名是──「名即體」「名即法」
  38.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39. 念佛的現當二益
  40. 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
  41.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
  42. 人生唯一大事
  43. 顓蒙念佛,暗合道妙
  44. 機法二種深信
  45. 黑奴小孩與船長的故事
  46. 普勸有緣常念佛
  47.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48. 彌陀的呼喚
  49. 色與空
  50. 隨順
  51. 得道因緣
  52. 為道日損
  53. 殊勝的淨土法門
  54. 廣結佛緣
  55. 東土釋迦智者大師
  56. 略談如何從「俗諦」邁向「真諦」
  57. 不斷煩惱得涅槃
  58. 稱名念佛
  59. 極樂世界的蓮花
  60. 十念當往生
  61.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62. 我們是怎樣的人呢?
  63.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呢?
  64. 學佛從「否定自己」開始
  65. 罪惡生死凡夫
  66. 人的心
  67. 芬陀利花
  68. 不念彌陀更念誰
  69. 淨信
  70. 教念彌陀專復專
  71. 專稱名號至西方
  72. 轉識成智
  73. 轉苦為樂
  74. 人在世間
  75.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76.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77. 吳信叟 歸去來
  78. 長劫輪迴
  79. 人天皆苦
  80. 帝釋天三皈依的故事
  81. 彌陀的救度
  82. 苦海眾生
  83. 極樂無為涅槃界
  84. 報冤行與隨緣行
  85.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始末
  86. 法照大師的念佛奇緣
  87. 明來暗去 暗去明來
  88. 心如太虛空
  89. 「劫」的譬喻
  90. 無限的慈悲
  91.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92. 光明名號
  93. 萬德洪名
  94. 關於念佛
  95. 妙好人
  96. 臨終三隨
  97. 「山海空市」與「四不可得」
  98. 「四不久保」的典故
  99. 佛陀「四門遊觀」的故事
  100. 「大石乘船」的譬喻
  101. 隨口稱名 萬德齊圓
  102. 彌陀的誓願
  103.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4. 實踐的佛法
  105. 高深又平常的法門
  106. 道基
  107. 修身的法鏡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演講摘錄
top

演講摘錄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以佛教而言,由發心修行到成就證道有一個必經的概略過程,就是所謂的「見道、修道、證道」,先見道以後才能修道,修道有成才能證道。這是萬聖同途,從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一直到末法時代的今天,要證道、證果都必須依循的管道,可以說已是一個千古不易的定論。任何一位得大成就的聖者,必然是依循這樣的管道而修成的。


       什麼是「見道」?容易或困難?非常困難。


       如果依照天台、華嚴、三論、唯識等側重教理的教乘宗派來說,必須要大開圓解,開佛知見,也就是融會貫通、圓滿的理解佛說的教理,在解說佛法時,能夠觸類旁通,辯才無礙;如果是依宗門,也就是禪宗,就必須要大徹大悟。有了大開圓解或大徹大悟,才算是見道。


       見道之後才進一步論修道。如果沒有見道的話,他所修的就是四個字──盲修瞎練,難免如盲人騎瞎馬,最後墮落。為什麼?還沒有見道,既未大開圓解或大徹大悟,就是還沒有入門,在門外再怎麼樣的來來去去,還是在門外,不是在門內,這樣的人,再怎樣的精進修行,都不是正精進,都還在三界六道當中。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三界六道如果沒有脫離的話,在未來無盡的生死輪迴長河之中,必定有一生一世會墮落三惡道,所以未出輪迴,難免墮落,非常危險。一旦墮落,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一旦墮落三惡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恢復人身,得聞佛法,依法修行呢?就非常難以把握,何況墮落三惡道苦不堪言。以上是一般的修行方法,一定要見道、悟道,否則根本談不上修行。


       以淨土法門的判教來講,見道、修道、證道的通途修行方法稱做「難行道」。這個「難」,與「易」是相對比的。一般來說,縱然是「難」,但還有可能成就,可是對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眾生來說,這個「難」的意思,可以說是「不可能」。也就是說,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凡夫,要依自力見道、修道而證果,是不可能的。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就說: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
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這是道綽大師一段很震撼人心,令人深深驚訝、警惕的法語。


       道綽大師所生長的隋唐時代是歷史上有名的佛教黃金時代,從西域來的三藏法師很多,中原的高僧大德也不少。在那個時代,據道綽大師的見聞說,就小乘修入見諦,「見諦」就是見道、開悟的意思,見諦之後才能修道,之後由初果、二果進入三果(那含),進而四果(羅漢)。在這修道過程,必須要斷除欲界的五下分結,以及色界、無色界的五上分結。簡單來講,就是屬於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六種根本煩惱,這六種根本煩惱沒有完全斷除,就不可能證得阿羅漢果。可是,道綽大師說,不論是見諦,或者是修道、證道,不論是出家、在家,都沒有人能夠做得到。


       在大師的那個時代,見道、開悟、證果的人都那麼少了,何況到末法時代的我們這個時候呢?


       又,假設已經見道、開悟了,也依開悟的境界去修行了;可是所證得的頂多是小乘的阿羅漢而已,還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


       淨土宗不靠開悟,那是靠什麼呢?淨土宗是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以《淨土三經》所講的為自己的見道。譬如《大經》說四十八願,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在說什麼?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為什麼要十方眾生專稱彌陀佛名,往生彌陀淨土?因為這是阿彌陀佛永劫以來悲心的呼喚。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就彰顯彌陀的呼喚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四句偈充分顯示了彌陀對我們的悲心呼喚,呼喚人道的眾生,乃至造罪造業、將來會墮落阿鼻地獄的眾生,阿彌陀佛呼喚我們這樣的眾生要接受他的救度,快速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夠離開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獲得究竟成佛的安樂。所以第十八願的「欲生我國」就是彌陀的呼喚,「乃至十念」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是彌陀對我們的明確規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二河白道喻」就以一段法語扼要地解釋第十八願彌陀的呼喚而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汝」是指十方眾生。聖凡善惡,只要一心(一心就是專心,也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專念彌陀的名號,所以說「一心正念」、


       「直來」,從這一條路直進,不要改變法門,不要改變方向,也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一心不亂」。要往生極樂世界,正因正行只有一個,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就由一條路直行直進,不走叉路,不三心二意,不夾雜其他法門,這樣的話,永遠都在彌陀的光明保護攝取當中,一旦臨命終時,彌陀便立即親自來迎,當下往生極樂,永離三惡道的墮落跟六道的輪迴。這是誰所講的?是大聖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所講的。佛這麼講,我們就這麼信受,依教奉行,豈不是就是我們的知見?


       在《觀無量壽經》最後的「流通之文」也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則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根據第十八願解釋這一段文而下了一個定論說: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又說: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又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又說: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依彌陀本願而稱名,本身就是念佛三昧,他的功能是超越性的、絕對性的;「實非雜善得為比類」,「雜善」概括來說就是「要門」的定善跟散善。善導大師說這一些雜善與念佛是無法相比的,念佛的功能是「超絕」的,「超」是超越,「絕」是絕對,絕對性的,絕對性就是最尊、第一、無比,沒能相比的,所以是絕對。


       就《阿彌陀經》來講,釋迦牟尼佛一開始就說「二有」──有極樂、有彌陀。經文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所見,佛心所知而作如實之言,所以有彌陀淨土,有阿彌陀佛,是實實在在的,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講的西方淨土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的演化,是虛構的,是方便的,願東願西都不是究竟的,並不是那個樣子。有西方淨土,有彌陀救度,是真真實實的。


       經文接著又說極樂世界為什麼稱為「極樂」?因為──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那個世界就是極樂的境界,不往生便罷,一旦往生,當下就脫離「見思」煩惱的苦,以及「塵沙」與「無明」的苦,所以說無有眾苦。


       人生的苦來自煩惱,煩惱歸納就是「見思煩惱」與「無明煩惱」;至於「塵沙」本身是沒有體性的。「無有眾苦」,顯示破除了見思二惑以及四十一品無明,也就是成佛。「但受諸樂」,阿羅漢果的樂,菩薩的樂,佛的樂,這一些樂統統擁有,顯示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到了極樂世界就會進入涅槃,才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阿彌陀經》又說:

       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又說: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又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唯有「執持名號」,「一日、七日,一心不亂」,才能夠往生極樂。接著就說: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淨土三經》是釋迦牟尼佛以佛心所知、佛眼所見之如實開示,我們如果不相信,就無法到達那樣的境界、得到那樣的利益。釋迦牟尼佛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我們就相信、接受、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說要「執持名號」,我們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豈不是見道、修道都在裡面了?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描述極樂世界說: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到了極樂世界,沒有身體病痛的苦惱,也沒有心靈的憂悲苦惱。在娑婆世界,沒吃就餓,沒穿就冷,有天災地變,環境的障礙、人事的困擾……,極樂世界,一切圓滿,通通沒有這一些,所以說永離身心惱,而且受樂常無間。這是根據《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所講的。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在娑婆世界我們常常祝福別人心想事成,萬事吉祥,事事如意,但這只不過是一種祝福,一種好言好語、好的願望而已,現實的人間卻不可能達成,因為娑婆世界畢竟是五濁惡世,是業障果報的地方。可是到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到了極樂世界,我們煩惱無明立即消除,功德智慧當下顯現,想什麼就能夠變現什麼,所以說「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故」就是「是故」,「我」是天親菩薩的自稱。因為有這樣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利益,所以我天親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天親菩薩是十迴向圓滿的菩薩,即將進入初地,他為了快速成佛,因此他也要求生極樂世界。龍樹菩薩也一樣,乃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一樣,都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就以釋迦牟尼佛的親見、親知作為我們的見道,作為我們的開悟。


       因此,以淨土宗的立場來說,什麼是「見道、修道、證道」呢?


       「見道」,就是「信受彌陀救度」。以「信受彌陀救度」為我們念佛人的見道。《阿彌陀經》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以釋迦牟尼佛的所見、所說為我們的見道,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心佛眼,親知親見的境界,不是三乘聖賢(聲聞、緣覺、菩薩)所能夠知道、看到的。所以我們只要深信、信受釋迦牟尼佛所講,而「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我們的開悟、見道。


       「修道」,就是淨土宗宗旨所講的──「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證道」,就是淨土宗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曇鸞大師也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所以以「業成不退,不斷得證」為淨土宗的證道。
因此,大乘與小乘見道、修道、證道的過程都沒有離開淨土宗的宗旨、特色,沒有超越念佛人的範圍。念佛人,只要依據淨土宗的宗旨與特色,就等同是大小乘法門的見道、修道、證道。而且這樣的見道,是至高無上的見道;這樣的修道,是最極容易而殊勝的修道;這樣的證道,是大利無上的證道。因此,不必此外別求悟門。


       曇鸞大師說淨土法門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上衍」就是大乘,意即淨土法門是大乘的登峰造極──也就是佛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就獲得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另一面來講就是成佛,只是尚未登居佛位。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極樂世界不可能有第二尊佛,必須到其他沒有佛的國土才示現成佛,這一種資格,叫做「一生補處」。所以一生補處是有佛的資格,但是還沒有成為佛。


       「不退之風航」,以聖道法門來講,有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淨土宗所說的不退,是一生補處的不退,而且要到達這個不退位是很容易很快速的,只要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專稱彌陀佛名的純粹淨土宗,本身就是易行道。之所以容易,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是靠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因此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淨土宗宗旨第四句說「廣度十方眾生」,這是我們的目標、發心與任務。這種發心任務,是自然而然,不用特別起心動念的。因為到了極樂世界自然成佛,既然成佛,自然會有悲心願力、神通智慧來廣度十方眾生。


       我們現在在這裡只能隨緣的「自信教人信」。唯有自信才能夠教人信,因為必須有東西才能夠給人;而自信必定會教人信,因為信受了彌陀救度,沒有把彌陀救度弘揚出去是不可能的。所以,自信才能夠教人信,自信也必定會教人信。


       如果沒有教人信,不想教人信,那表示他還沒自信。因為自己沒有東西怎麼可能給人?意思是說,他不曉得世間有這麼重要的好東西,自己的父母也非要不可,兒女也非要不可,六親眷屬也非要不可,所有眾生都是我們的六親眷屬,他們非要不可。除非不知道,一旦知道,卻不教人信,是不可能的。


       所以,對於淨土宗的念佛人,在現生是隨緣的自信教人信,一旦往生極世界之後,煩惱、無明、罪業、障礙徹底遠離、斷除,智慧功德究竟圓滿現前,百千陀羅尼不求自得,自然就能夠顯化十方,一念來去,隨緣度眾。就如《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聖眾的一種楷模、顯現。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會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聞聲救苦,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摘錄自 淨土宗「四不」

二○一五年元月七日、十一日,二月二十、廿一日於弘願念佛會開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