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救 恩(二)

慧淨法師 輯
 

  1. 《無量壽經》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佛來是要救人,是要解除綑綁,使人解脫生死輪迴,不是來審判,不是來定罪。
    佛救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或修行,乃是按他的悲心與功德,這功德在十劫之前,以經完成。


  2. 世上最豐富的是佛的慈愛與恩惠,這麼大的恩惠,你可以不要嗎?
    世間一切都是苦,都是空,都是無常、無我、不淨。凡事都是空虛,日光之下,無新鮮事。
    只顧生活,不顧生命,缺陷,不能得救。除了擁有彌陀之外,什麼都帶不去。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意思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生命解決,生活才能解決。內心不改,外在的一切(安和樂利),不能解決問題。
    什麼生命過什麼生活,只是生活解決不夠,要生命解決。
    若信順彌陀,必有福德追隨,降臨在身!
    家庭蒙福、事業蒙福、出也蒙福、入也蒙福,積蓄及所作,皆蒙福。只有我們與彌陀有了關係,才找得到人生的定位與價值。
    一切都是彌陀悲智的表現,故應凡事感恩。


  3. 彌陀來,為要拯救苦惱之人。佛願眾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
    佛在苦難之地找到我們,佛愛惜照顧我們,如自己掌上明珠。當事事都不能如心所願時,仍然深信彌陀必然眷顧與憐愍。彌陀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佛不要我們做個憂慮的人,我們應當一無掛慮。這是佛的敕命,在這敕命裏,帶著奇妙的福分。一個人快不快樂就看他領受彌陀的愛有多少,領受到的愛愈多,恐懼就消得愈多,而快樂也就愈多。佛是慈悲、智慧,佛是拯救、關切。佛必拯救我,在旁扶持我、幫助我。
    在這扇門閉時,會有另一扇門開,希望總在轉角處。
    佛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佛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昔在今在以後永在,彌陀永不改變。
    佛要帶我們到極樂世界,那裡無哭泣、無憂愁,無老病死,無有眾苦,只有歡樂。
    佛是生命的活水,喝了不會再渴。


  4.  全託給佛。人有不能,佛無有不能。歸命彌陀,已非我活,而是彌陀與我活命於此。
    生兩次:第一次肉體生,第二次從佛生,有佛的生命。
    我已經出生入死,那不是我作了什麼,彌陀已為我作了。
    佛來是為了使人得到新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得救以後,還要進一步追求過得勝的生活。
    我已經死了,現在是佛與我同活。佛與我同生共死,我更應謙敬。 
    彌陀是我家之主,成為生命的主人,我需要佛賜我生命的力量。
    若信佛念佛,佛即負責我們的生活,並除去我們的疾病。
    健康是副產品,只要虔誠念佛,即有此副產品。
    身體是佛的殿,故要保養、顧惜。生命永遠都是感謝的、讚美的、喜樂的。


  5. 信仰並非煩惱的逃避,在煩惱中,我們被導向彌陀的救度。
    苦難是讓我們回頭轉向的良緣,告訴我們該自覺了,我們是無能為力的,一無所能的。
    念佛使人得救,不是道德與學問。
    念佛是佛願的反應,是佛恩的投影,是對佛的呼應之聲,是與佛感應道交的顯露。
    被佛救者,心多歡喜。從無間之底所噴出的剛強我慢,成為愛樂念佛法味之種子。
    母親懷中的嬰兒毫無顧慮,只是滿足地吸吮母愛結晶的乳汁。


  6. 人心是要用來承接彌陀慈悲救度的法水的。
    只有體認到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時,方能接受彌陀的救度。這就是「當其無,有器之用」。
    認識到自己罪惡、無功德、無能力、無修行時,在彌陀眼裏,我們就是「有用」的人,能夠成佛;認識不到這一點,即是「無用」的人,不能成佛。


  7. 犯了殺人、偷盜、姦淫、貪污、舞弊、欺詐、誹謗這些罪,佛可以救。
    如果不信佛,佛不能救。因為根本不信佛,不接受這救度之恩,這是最大的罪。
    佛的悲願是要一切眾生得救,不願一人沉淪。誰相信誰得救,誰不相信誰沉淪。
    無出離之緣的人,才更加該救。難救的才更應救,這才是佛的慈悲。
    當你最無助苦惱的時候,可知彌陀永在你身邊?
    信──依靠、交託,若還依靠自己,表示還沒有相信佛。
    交託給彌陀,放棄人的努力,完全依靠彌陀,與他合而為一,在他裏面享受一切的豐盛。


  8. 講修行、論善惡,結果自以為義;其實人靠自己,並不能真正修行。
    修行講是非善惡,佛慈講慈悲救度。
    一有是非善惡的念頭盤踞在心,往往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一切,結果必然會去論斷別人;有如此存心,就不會產生對彌陀救度的信心。
    我們活在善惡之下,不活在佛恩之中,就會失去信心。
    佛是超越公道,講求愛心,我們如此之壞,他仍然愛我們。
    因為愛能遮蓋一切,所以佛慈是超越律法,高過公道。
    正因為彌陀是愛,所以他捨不得眾生輪迴。
    彌陀就是慈悲,如果他不慈悲,我們得救無望。
    他愛我們,為我們預備了救恩,使我們獲救。
    今天我們所蒙受的慈恩,完全在彌陀的愛裡。
    因為有是非佔據,便沒有辦法信受彌陀救度。
    超越公道公平,超越是非善惡,以愛心為原則。當用愛心的原則,來代替公平的原則。


  9. 被佛救的人,要求自己過聖潔的生活。
    被佛救的人,犯罪有反應,心中會自責。
    被佛救的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若喜歡不義,怎會有罪惡感?怎會尋求救度而被救。
    彌陀是光明,在他裡面沒有黑暗。
    彌陀救我,使我重生,獲得新生命。
    不但得到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
    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
    佛與我同生,佛凡一體,故我更應謙敬。
    罪被消除,只想感恩、報恩,只想自己如何有好行為,使人因自己的改變而來信受彌陀的慈恩。
    怎會反而誇罪,而放浪形骸,故意為非?


  10. 一般人說我會行善,但他忘記了,他同時還會行惡。
    人的內心充滿貪瞋癡,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世間無一真善,唯彌陀本願是真善。我們的善良不能救我們,彌陀才能救我們。
    我們得救與否,不是看我們的善行大小,乃是看我們信不信彌陀救度。
    我們得救是本乎彌陀悲願,也因著信,絕不是靠自己的行為,行為是無力的。
    但得救之後,我們自然會有善行,這個善行從哪裡來呢?從裡面彌陀的愛心而來。
    內面有信心,外面就有行為。為非作歹,都因為沒有佛的生命在裏面(心中無佛)。
    內在生命改變,外在生活品性才會改變。內面是怎麼樣的生命,外面就是怎麼樣的生活。
    一個心中沒有佛的人,他的眼中也沒有人。生命中沒有善,如何行出善事。
    先有信心,後有德行,信佛救度,自有德行。
    內面有信佛的心,外面就會用愛心對人。
    內面是佛的生命,外面就能過著慈悲愛心的生活。
    有信心就有行為,信佛多少,愛人多少,完全成正比。


  11. 應知自己不能行善,立志為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第一要點,應知自己是罪惡凡夫,無力行善;
    雖做善事,也是污染、有漏、雜毒之善。
    向眾人行善,就是勸他信受彌陀救度,才是最大的善。


  12. 彌陀給我們永恆自在的新生命,給我們平安、喜樂。
    我有平安與喜樂,如江河在我心,因為彌陀在我內心作我的主,與我同在一起,永不分離。


  13. 蒙恩的人,彼此慈愍、饒恕,如佛慈愍、饒恕我們;彼此包容、接納,如佛包容、接納我們。
    凡事要存相信、恩慈、憐愍、包容、謙虛、溫柔、忍耐、感謝的心。
    無論對什麼人,要用心彼此關懷。要盡你的力量,向需要幫助的人行善。
    無論在愛心、信心,言語、行為,和純潔各方面,都要作眾人的榜樣。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唯有愛心能造就人。
    不要誹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恩慈體貼、謙卑柔和。


  14. 無論做甚麼,都要專心一意,且要從心裏做,像是為佛工作,不是為人工作。
    我做的事,有佛與我同工。
    佛能以運行在我們當中的大能成就一切,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15. 真正的偉大是單純的,真正的智慧是坦誠的,真正的力量是謙和的。
    偉大在於「單純」,智慧在於「坦誠」,力量在於「謙和」。
    單純─偉大,坦誠─智慧,謙和─力量。


  16. 我們愛心時常冷淡,我們喜樂也常升沉;
    但這平安總不衰殘,因為彌陀永不改變。
    佛的悲心佛的願力,乃是我們安息之所;
    佛的名號佛的光明,要保我們永遠穩妥。


  17. 誰能真愛你?
    誰能重建家庭?
    誰能醫治這社會?
    誰能解決你的問題?
    誰能帶給你新的希望?
    誰能滿足你心靈的需要?
    誰能滅罪使你得永恆生命?


  18. 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已音訊渺茫;
    狂飆逐夢的少年玩伴,已人各一方;
    高談闊論的青年死黨,已各分東西;
    海誓山盟的初戀情人,已男婚女嫁;
    而肝膽相照的生死之交,更常已先走一步。
    好朋友,最好的朋友,永遠最好的朋友!
    他是誰?他在何處?最好的朋友是彌陀,
    彌陀願作你永遠最好的朋友。


  19. 一個永遠不會說不的朋友,從未離開我。
    無論大小困難,我們的心都持守那金剛不變的佛恩。
    永不止息的愛,作你一生的朋友。


  20. ⑴得人身應歡喜,⑵被救度更應歡喜,⑶自性無有不歡喜,⑷細胞須我以歡喜,⑸別人望我以歡喜。 
    以此五故,當大歡喜。因此,行住坐臥,時處諸緣,無不歡喜。


  21.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壽經》


  22.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無量壽經》


  23.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無量壽經》


  24.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無量壽經》


  25.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無量壽經》


  26.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如來會》


  27.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為彼群生大導師,度脫老死令安穩。《莊嚴經》


  28.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莊嚴經》


  29.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經》


  30.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智度論》


  31. 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
    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
    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
    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隨宜救護一切眾生,令出生死。
    度脫眾生,常無休息,無有疲厭。《華嚴經》


  32.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世間所有廣大慈,不及如來一分毫。《華嚴經》


  33.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法華經》


  34. 唯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大集經》


  35.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楞嚴經》


  36. 慈心觀眾生,如母念一子。《菩薩念佛三昧經》


  37. 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無量壽經》


  38. 聲聞見眾生苦如割肌膚,菩薩見眾生苦如割脂肉,如來見眾生苦深徹骨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39. 如來等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
    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多。
    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於放逸者,佛則慈念。
    佛見眾生煩惱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常思離病諸方便。《涅槃經》


  40.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癒。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
    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癒。
    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維摩經》


  41. 佛光所照,常照如此,無間無救,諸苦眾生。佛心所緣,常緣此等,極惡眾生。
    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觀佛三昧經》


  42. 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更甚於善人。《梵網經》


  43. 積大善願,慈悲眾生,求頭與頭,求眼與眼,一切所求,盡能周給。《雜譬喻經》


  44. 日月照諸華,無有恩報想;如來無所取,不求報亦然。《文殊菩薩所問經》


  45.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
    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
    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悲華經》


  46. 深行大悲者,愍念眾生,徹入骨髓故。《十住論》


  47. 菩薩念眾生,愛之徹骨髓,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大乘莊嚴經論》


  48. 如來為一切,常作慈父母,當知諸眾生,皆是如來子。釋尊大慈悲,為眾故苦行。


  49. 如父母有子,始生便盲聾,慈悲心殷重,不捨而養活。子不見父母,父母常見子。
    諸佛視眾生,猶如羅睺囉,眾生雖不見,實在諸佛前。


  50. 眾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
    盲聾不見父,父母常見子;眾生雖不見,彌陀實在前。


  51. 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眾生不知佛能救,故謗如來及法僧。


  52. 如來大悲不思議,二乘悲如割皮膚,菩薩悲如割脂肉,如來大悲徹骨髓。


  53. 罔極佛恩報謝行,清晨夕夜但稱名;雖謂我稱並我聞,實是大悲招喚聲。


  54. 我稱我聞此名號,慈親帶回之喚聲。當此計度心停止,突聞彌陀呼喚聲。


  55. 慈愛之目無恨心,於諸眾生常生憐。眾生誰非你父母,父母諸苦當取受。


  56. 父母付出全生命,疾呼窺井之幼子。


  57.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觀經疏》


  58.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觀經疏》


  59.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觀經疏》


  60.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法事讚》


  61. 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
    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往生禮讚》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