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專稱彌陀佛名

  1. 善導大師之《觀經疏》有二眼目:
    1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2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前者為開宗明義,後者為指歸、結論;首尾呼應,始終一貫。亦即一切善惡凡夫之得生極樂世界,都必需乘托彌陀大願業力之救度;然而一切善惡凡夫之中,有智愚、迷悟、信疑等千差萬別之芸芸眾生,如何乘?如何平等往生?此善導大師之結論很簡潔扼要而鮮明的解釋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但能「一向專稱」即是「乘」,信心、報恩,自在其中,必得往生。


  2.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每一願每一願都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誓願,但是在這些誓願當中,有一條是根本性的,這個叫做「本願」──根本之願,這根本之願是哪一願呢?就是第十八願。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只有一個,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沒有兩個,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話,就不是正因。為什麼往生的正因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呢?因為專稱彌陀佛名,是順應阿彌陀佛的根本的誓願。


  3. 專稱彌陀佛名是順著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說:你要「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所以我們就「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因此我們宗旨就開宗明義,提綱契領地提出「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4. 善導大師對淨土法門最終的結論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因為佛教是實踐的宗教、修行的宗教,道理講的再多、再高深玄妙,目的就是要行持,那淨土法門的修行在哪裡?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5. 藕益大師有一句法語說:「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須方便自橫超」,「六字洪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所以往生成佛,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需假藉其他的方便,自然能夠橫超──橫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階位。


  6. 我們這個法門當然要具足「信、願、行」,可是「信」是信什麼?信的內涵、道理是什麼?是信「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就必定往生極樂」。所以,這個「信」不是空洞的,不是自我產生的,是有客觀必然的內涵的,這個客觀必然就是「願生 → 稱名必生」。所以我們願生極樂,只要稱名,能夠這樣的理解,依教奉行,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專稱佛名,聲聲句句、心心念念就都具足信願行了。
    當然,如果尚未了解這個道理,就必須聽聞、閱讀有關這個法門的教理,須得確實了解之後,才能夠終身不渝的信受奉行,而不會半途而廢。可是一旦了解這個道理之後,什麼是信?什麼是願?什麼是行?就不需要再常常的思惟,此後只要專一稱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不論動靜閒忙,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先前的理解、信受都是前方便,最後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就是所謂的「行起解絕」。


  7. 我們這個法門不以入三昧為目標,也不以降伏見惑為目標,只是純然的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已,這樣就可以了,不必高攀我們做不到的,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既然是凡夫,那我們就以凡夫的身份來過凡夫念佛的生活,不要高攀那種會自苦自惱,最後還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境界。


  8. 印光大師說:「凡夫就以凡夫的身份來念佛,不要去學菩薩的行徑。」並不是菩薩的行徑不好,而是我們根本做不到,硬要學反而害了自己。所以念佛人老實念佛就好,不要高攀聖境,要死下心來,知道我們不可能「斷除見思二惑」,或者得到長時間的「清淨心」,不可能的!縱然能夠得到清淨心也只是短時間而已。
    我們在念佛當中沒有粗的妄想雜念就好,即使有雜念,因為專稱名號的緣故,所以都具足往生的身份,往生的身份是現在就確定下來了。就好像「太子墮地」,雖然他還不是國王,但他肯定會成為國王,因為他的身份是太子。所以我們只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9.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無漏的願行所流露出來的無為涅槃的境界;是隨順佛性、隨順真理,不違背真理的境界;是無量光明、燦爛真理之光輝的境界;不是以我們眾生有為的行門、有為的功德可以到達的,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既然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因此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具備無為涅槃的因,而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無為清淨的功德所積聚的結晶,所以要進入彌陀的果報土──無為涅槃國,必須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才能進入。因為這一句名號是清淨無為的、不生不滅的,這是「如是因、如是果」,是法爾自然的。


  10. 我們只要隨順第十八願,願生極樂,乃至十念──上盡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一念。我們是上盡一形之機,如果真正體會到彌陀第十八願,願生極樂世界的話,就會念念不捨,上盡一形而念佛,將會時處諸緣、行住坐臥心都向著這句彌陀名號。因為信心也好,願心也好,最後都歸趣在稱念彌陀名號。


  11. 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有「三隨順」:第一隨順阿彌陀佛所發的第十八願根本大願(隨順彌陀本願);若隨順這一句名號,就會受到這句名號無礙的光明攝取(隨順彌陀光明);這樣的話就隨順阿彌陀佛的名跟祂的義(隨順彌陀名義)。


  12. 我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也好,或者稱念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好,這都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意,也就是隨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如同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結論所講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看,阿彌陀佛的心意是要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所以稱名就是隨順佛意。


  13. 除了淨土宗之外,有哪一個法門是我們學得來,而能解脫我們生死大事的呢?沒有!就只有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簡單、容易、方便、殊勝、立即。


  14. 凡事必須有因跟緣,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一件事,才能成果。名號與光明的差別來講,名號是往生的因,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有往生的因;光明是緣,光明攝取念佛的眾生。
    「如種子雨露」,名號是因如種子,光明是緣像雨露,落入我們眾生的阿賴耶識裏面,就能生起我們信受的心。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光明名號的因緣果報就能啟信,就能盡形壽執持名號,而且能專一而不雜亂,這就是《阿彌陀經》說的:「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涵義。如果再進一層來論因緣,則我們眾生念佛是因,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是緣,因緣和合而往生極樂,所以說「念佛往生願」,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15. 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當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時,就時刻蒙受彌陀無量光、無礙光、不斷光的照射。


  16. 阿彌陀佛於第十八願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既然已成正覺,祂就有正覺的佛名,祂正覺的佛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佛就是念「往生正覺之佛名」;這句佛名有光明攝取的功能,所以也是念「光明攝取之佛名」。這個光明跟名號又是一體的,所以光明就是無聲的名號,名號就是有聲的光明,名號、光明是一樣的。


  17. 我們淨土宗的教理再怎麼樣的講解、再怎麼樣的研讀,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是故當知三經一致,唯以專念得生為宗。


  18. 「願生心」,並不是心中一直念著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也不是時刻想著極樂世界的莊嚴或阿彌陀佛是如何五劫的思維、兆載永劫的修行,而是歸結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19. 善導大師在「二河白道喻」中就說,我們只管念著彌陀名號向著白道前進,不用顧慮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所以念佛時,妄想雜念來不管他,還是專念這句名號,以念這一句名號為我們這個法門真諦的全部。


  20. 願生彼國者,應知名號即信心,信心即稱名,稱名即往生。名號中一切具足,凡夫虛妄,一切不具,故善導大師云:「縱發清心,猶如畫水。」
    道綽大師對念佛有「現當二世、始終兩益」的開示;善導大師亦有「念佛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之說,亦有「念佛四德」(讚佛、懺悔、發願迴向,莊嚴淨土)之論,並有「念佛五譽」(好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人、最勝人)之讚,及顯明「念佛五增上緣」(滅罪、護念、見佛、攝生、證生)之益。故《觀經疏》的結論,廢定廢散,捨機捨法,獨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旗幟,朗然地顯示信心在於名號本身,若知「但能一向,必得往生」,信心自然在於其中。
    若論彌陀之恩,固然粉身碎骨亦絲毫未足酬報,何況凡夫亦無真正粉身碎骨報佛恩之心;那將如何?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感恩報德時,讚美歡唱時,悲時喜時,清靜時妄想時,三思百想,千言萬語,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既已機法一體,說信心說報恩,即是義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善導大師所言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一向專稱」,實含有深義。


  21. 這一句名號,「依報、正報」統統包含,信、願、憶佛、念佛,統統歸入這一句佛號,所以善導大師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22. 專稱彌陀名號之人,必定往生彌陀淨土,這是六方諸佛所金口同時勸導、同時保證之大事,是諸佛出世之本懷,是故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而且「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不假萬劫苦行,自然果極菩提。


  23. 彌陀因位萬行,果地萬德,皆悉攝在名號,因此六字名號,具諸善法,攝諸德本;是故但稱佛名,自得一切善根,自成莊嚴淨土。


  24. 對我們凡夫來講,之所以「教理」、「行持」、「往生」容易而殊勝,當然是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的功勳在運作。這個法門的原理在哪裏?就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功能在這句名號,到極樂世界證果也在這句名號,甚至到了極樂世界迴轉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在這句名號。所以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25.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句法語也同樣在說明「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的內涵。
    望佛本願的內涵、目的也在於令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遇到了本願力,必定不會徒然空過,能夠快速獲得功德大寶海、具足功德大寶海,與功德大寶海一體不離,這是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總結論。


  26. 「一向」的意思是,要追求現世的消災免難,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要快速成佛,也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任何情形之下,都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做「一向」。對這個道理有深徹了解,自然就會單純不會複雜,自然就會守愚念佛,自然就不會因好奇、好巧、好玄、好妙而改變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27. 如果對稱名念佛的道理不明白,要讓一個人「一向」稱名是不可能的。「一向」是說,這一輩子不改變法門,只是單純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論何時、何地、做任何事情都稱念這一句名號,不管自己的心情如何,也都是稱念這一句名號;不論是非得失、成敗禍福也都稱念這一句名號,不摻雜其他,這叫作「一向」。
    當然,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隨緣隨分守五戒、十善、菩薩戒、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都是隨緣隨分該做的,但阿彌陀佛不將這些做為往生的條件,何況名號中一切都具足了,而且我們凡夫在這五濁惡世所做的一切功行都是最低淺、最拙劣的,因為一切作為、起心動念都與貪瞋癡摻雜在一起。


  28. 若論「往生報土,在信非行」,在信之「信」是指他力之信,亦即彌陀本願名號之力謂之信,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自然具足此信。若能如此,則知其理者,即是明信佛智,契合本願;不知其理者,亦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故法然上人說:「但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信心)。」又說:「若未知念佛往生之義,學而知之,粗知則足矣;設得廣學,凡智無幾。莫徒好智解,廢稱名之光陰也。」
    誠然,愚癡凡夫,若徒好智解,自力如何,他力如何,信如何,疑如何;無常迅速,未決之間,不覺落入閻王掌中。


  29. 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沒有什麼高深玄妙,或是達不到、做不來的問題,因為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專一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在接受彌陀的救度,就是在領受彌陀的功德,就擁有往生極樂世界的身份了。


  30. 講信、願、行,講種種道理,《淨土三經》以及種種祖師的著作,這些都是前方便,預備教育,懂得之後就拋開了,儘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時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講理論,不講學問,不講道理,不講一切,儘管念佛而已。


  31. 「一向專念」即是一心無二心、專心無雜心的依靠阿彌陀佛,不雜依靠:念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拜即一心專拜阿彌陀佛,供養讚歎即一心專供養讚歎阿彌陀佛;不依靠雜善,也不依靠其他諸佛菩薩,若依靠其他,則非一向,蓋淨土門之本尊即是阿彌陀佛故也。


  32. 法然上人常向大眾所說的一句話便是《觀經》〈流通分〉之文:「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並說:「聞名不信如未聞,信而不稱如不信,唯應常稱彌陀名。」此即是傳承自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之文意。


  33. 「一向專稱」,「一向」是就時間來講的。也就是從我們信受這個法門開始,一直到臨終往生,都是專一念佛,無二無雜,沒有半途而改變,也不夾雜其他的佛號、咒語,或是摻學其他法門,這個叫「一向」。宗風所說的「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就是「一向」的意思。


  34. 念佛人根基雖千差萬別,但只要發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管心清淨、不清淨,會修行、不會修行,是聖人或是凡夫,是在家眾或出家眾……,這些一概不論,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他就是念佛人。


  35. 凡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沒有不依靠阿彌陀佛願力的,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固然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即使是走向雜修雜行,期以六度萬行迴向往生的眾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願力,他們再怎麼的迴向也不能往生,因為因果不吻合。也就是說,雖然六度萬行並不是進入彌陀高妙報土的正因,可是由於他們有迴向之心,以此為因,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他們的緣,因緣和合,使他們也得以達到往生極樂世界的果。
    所以不管專稱佛名(正定業),或是雜修雜行也好,他們的往生都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差別是,專稱佛名完全相應於第十八願,自然進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報身、報土的境界;如果是雜修雜行而迴向,就未必能進入這樣的境界。


  36. 所謂「念念相續」是「念念不捨」的意思。一個願生極樂世界,信受彌陀本願救度的念佛人,他從今之後就是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念念不捨,不必假藉其他法門雜修雜行。我們「念念不捨」,阿彌陀佛也「攝取不捨」,我們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彼此不相捨離。能夠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也可說是千即千生,萬即萬生,真的是萬人修萬人去。


  37. 人的行為都離不開行、住、坐、臥,善導大師說「念念不捨」,是表示每一個人只要依個自的「根機」去念佛,不管行住坐臥多少時間,不問時節的久近,能夠念就儘量念。只要知道一向專稱、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他所有的行持就都會念佛,也都是念佛的心情;所有的時間,只要想到,就會念這一句名號。


  38. 你既然是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不問時節久近,行住坐臥,念念不捨,這樣無形中就在第十八願裏邊了。因為往生並不是在我們眾生這裏講說「要這個樣子、要那個樣子」,不是的!往生本來就是彌陀名號的功德力在運作。所以,稱念這句名號的人,不管他知與不知、求與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種往生的功能潛在其中。如一個念佛的人身上有佛光、頭上有毫光,這是自然的。儘管他不知道、沒有看到,可是自然會有這種功能,因為名號的功能、名號的自性就是這個樣子。


  39. 信本願救度之人,直至臨終,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稱名,而是盡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


  40. 阿彌陀佛有無條件的絕對愛心,因為有這個愛心,所以會去救度十方眾生;同時,阿彌陀佛又具有立即、徹底救度十方眾生的力量。阿彌陀佛的愛心就是大慈大悲,力量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成就第十八願、證得正等正覺以來,已經十劫了,所以十方眾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任何人都能夠往生,都能夠被救,往生極樂世界。


  41.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怕我們沒有修行的功夫,只怕我們不專稱彌陀佛名,因為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跟我們有沒有功夫、有沒有功德、心清不清淨,都毫無關係。再者,既然講平等救度,就完全不強調被救人的身份,所以跟我們有沒有智慧、學問、修行,是善、是惡都無關,只要回心念佛,都能被救、都能往生。


  42. 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要我們所有的法門都學是不可能的;可是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功能和力用就等同廣學無量法門。所以,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念佛往生,往生成佛,就是「上求菩提」,之後迴入娑婆廣度眾生,就是「下化眾生」。因此,不論上求菩提也好,或者下化眾生也好,在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中,都圓滿成就了。


  43. 生生世世以來,我們都有殺生過,都有偷盜、邪淫、妄語過。這一切的業障,在我們離開娑婆世界之前,必須要償還。而償還的功德,就完全圓滿地具足在這六字名號當中。所以這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才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因此,我們要離開娑婆世界,要往生彌陀淨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足夠了。


  44. 釋迦牟尼佛是以自己的力量,經過生生世世的願行圓滿才成佛,而我們沒有,我們即使要修行也有心無力。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專稱彌陀佛名,就能到達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就會快速成佛。我們的煩惱──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就完全消除了。到了極樂世界,我們的六根面對極樂世界的六塵,就能夠當下證悟,因為那裏是無為涅槃的境界。


  45. 極樂世界是無為的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沒有上下高低的差別,是不生不滅的、是完全清淨的,沒有品位階級差距的,這一種涅槃的境界就是無為的境界。這一種無為境界,以我們眾生在娑婆世界隨緣所修的功德來講,是無法往生的,所以善導大師就說「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可見專念彌陀佛名是「因」,而往生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就是「果」。


  46. 善導大師說:「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召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意思是說,我們是信順釋迦的發遣,彌陀的召喚,不擔心、不理睬水火二河。「水」是指凡夫的貪欲之心,「火」是指瞋恨之心,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兩種心的展露,即使念佛,貪欲瞋恚之心一樣不時在我們的內心交雜著,但我們只要知道就好,不必管它,只管專注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上。


  47. 一般來說,念佛寂靜會感覺雜念少,心不寂靜就會有粗的念頭起伏來去,而一面念佛一面雜想妄念,一面雜想妄念一面念佛,不過寂靜也好、有妄想雜念也好,總之念念無遺,不顧水火二河,這樣本身就是乘上彌陀的願船了。


  48. 當一個修行人經過長時修行之後,可說任何法門近乎都學過、修過了,但是面對自己的煩惱,面對生死輪迴的解脫,卻毫無把握,那時他心中的苦惱是無法形容的;現在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尊佛的成就,是為了他而成就,曾經為他以五劫的時間發願,更為他永劫修行,為他完成了極樂世界,為他成就這個諸佛之王、佛中極尊的阿彌陀佛,使他在絕望中頓時得到了希望,黑暗中獲得了光明,那時,他可說是給「阿彌陀佛」救到了,獲得了重生,以前的舊生命已經過去,新的生命從此開始,這個叫做「信心歡喜」,也叫做「至心信樂」。
    從今之後,他就「乃至一念」、「乃至十念」、「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八日」、「若一年、若二年」地盡一輩子專一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就此落實於他的生活中,以念佛為唯一的修行,以念佛做他的生命。他的肉體以飲食做為養分,他的精神以念佛做為養分,念佛就是他的法身慧命,在他這一輩子當中以念佛為最重要、最喜歡的興趣跟嗜好,所以他就會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念念不捨。


  49. 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一」就是「專」,「一心」就是「專念」。不論何時何地,不論行住坐臥,不論時間長短,有時間就念佛,能念佛就念佛,不依靠其他的法門,不依靠其他的功德;也就是說,雖然在某方面多少有些功德,但是不依靠這些功德,雖然有種種法門,但不雜修其他法門,始終都專修念佛,這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如何專念?眾生就以他現在的根機去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是出家眾就以出家眾的身份,是在家眾就以在家眾的身份;心較清淨、沒煩惱的,就以較清淨、沒煩惱的身份;煩惱重、雜念多,也是以這種煩惱重、雜念多的根機去念佛,最後都能平等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論我們的根機如何,只要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對了。


  50.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的時間發下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所成就的淨土,往生之因就只有一個──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其他都不是正因。


  51. 經典說,無量壽佛是「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豈不是等同念了其他十方諸佛?因為只要掌握到王的話,其他也都掌握到了。何況專念彌陀一佛,簡單而容易,廣念十方諸佛,繁雜而困難。


  52.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同時迴向所有功德給我們,所以,我們只要信受彌陀的救度,此後就專一稱念彌陀佛名,自然的稱念彌陀佛名,不夾雜、不間斷。簡而言之,我們只要天性自然的、天真爛漫的,一心歸命,全身靠倒,此後專一稱念彌陀,念念不捨就好,無所謂求不求。


  53.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念我們,固然我們是因感恩於彌陀的救度而感恩念佛,但其實是無所謂感恩不感恩,就是存在於內心而發之於稱名,一心歸命,全身靠倒,跟阿彌陀佛之間沒有絲毫隔閡、沒有條件,好像父母兒女間是非常親密、非常直接的關係,沒有假藉其他條件一般。


  54. 善導大師解釋「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說: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其他的法門,都是向著人間,或是天界、三乘,或是十方淨土的,都不是向著極樂世界的,只有專念彌陀名號,才是往生極樂世界。


  55. 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即是走上二河白道。


  56. 佛的呼喚就是在六字名號當中,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聽到彌陀的呼喚聲,亦即彌陀以六字名號來呼喚我們。所以,我們只要稱念這六字名號,就是跟阿彌陀佛互相呼應。


  57. 彌陀名號即是彌陀光壽之體,專念彌陀名號即是與佛機法一體,不相分離,是親中之親、近中之近。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念佛,佛念你。善導大師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因此,「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凡夫只要稱名念佛,當下便即與佛相應,感應道交,不假方便;如以箭射地,無有不中。


  58. 所謂老實念佛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修、不雜行,也不好玄奇高妙,把自己當做是一個愚癡的人,什麼都不會,而毫無顧忌地,無論何時、何地、何緣,儘量想到就念佛、出口就念佛,養成時時處處都念佛的習慣,這樣專一地、單純地專稱彌陀佛名,這個叫做老實念佛。


  59. 這一句彌陀名號被尊稱為「萬德洪名」,表示往生極樂世界跟我們有沒有智慧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學問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修行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清淨心沒有關係,跟我們是善、是惡也沒有關係。那跟什麼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專稱彌陀佛名」有關係。有學問也好、有智慧也好、有深入經藏也好,都是為了讓我們曉得專稱彌陀佛名就必生彌陀淨土,而徹底歸入一向專稱。假使我們沒有文化、沒有學問知識、沒有深入經藏,可是曉得往生只要靠這一句名號,此後就專稱彌陀佛名,這樣也同樣達到目的。


  60. 能夠成就「四念處」,就能解脫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可是我們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因為自覺靠「自力」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才完全依靠「他力」;以我們的法門來說,依靠「他力」就是依靠第十八願,只要依靠彌陀的願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管是否有貪、瞋、癡、妄想雜念,不管其他的德行能不能具足,都不必掛慮,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61. 願生彌陀淨土的人,必須要專稱彌陀佛名,這樣才是如實的修行,才是相應於它的果的這個因。那麼,欲如實修行也不是很困難,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


  62. 專稱彌陀佛名也等同「體如而行,則是不行」的「如實修行」。為什麼?
    我們專稱彌陀佛名,相應於阿彌陀佛的本願,而阿彌陀佛的本願已經把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功德、資糧都已經預先具備好放在名號當中,讓我們只要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就有了功德資糧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對我們念佛人來講,並不覺得是在累積或是在修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跟功德,我們只不過是隨順第十八願所講的,阿彌陀佛要我們乃至十念,那我們就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乃至一念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對我們來講,我們是體如而行,是「不行」,這種「不行而行」,其實才是真正的如實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好像我們坐船就能夠從此岸到達彼岸,可是我們並沒有從這裡游泳到彼岸去啊!但同樣也能夠到達彼岸。因為是靠船的航行功能,不是靠我們的功能,我們只不過是隨順這一條船的航行。怎麼隨順呢?就是坐在船上,安份守己坐在船上,也就是行住坐臥、衣食活動都不離開這一條船,自然就能夠從此岸到彼岸。可是對我們來講,並沒有靠自己的力量從此岸游泳到彼岸去。所以,念佛才是真正的「不行而行」的「如實修行」。


  63. 我們雖然對空性的境界摸索不到、也想像不到,就好像道綽大師所講的:「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儘管我們是這樣,但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與如實修行相應了,就相應於如實修行了。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很殊勝、很容易。


  64. 現在有人提倡憶佛、念佛,他們所講的憶佛念佛不是稱念名號,他們認為佛沒有形象、聲音、語言、文字、符號,所以真正的念佛不是稱名念佛,真正的念佛是念佛的本身、念佛的功德。可是我們不作這樣的解釋,因為這一句名號已涵蓋阿彌陀佛所有因地的修行以及果地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統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我們只要一向專稱彌陀名號,所有憶念的功德統統在裡面了。


  65. 如果我們凡夫不專稱彌陀佛名,而去做憶念佛的功夫,所憶念的功德,頂多是大海中的一滴而已。因為佛的境界我們怎麼有辦法去想像,甚至憶佛念佛呢?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四十八願、兆載永劫的修行、積植無量德本,我們怎麼有辦法去憶呢?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深廣慈悲,我們怎麼有辦法憶得來呢?所以我們以一向稱名來涵蓋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功德。


  66.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法然上人語),「萬善」就是六度萬行,以及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的功德。萬善的體在哪裡?就是這六字名號。這六字名號,等同具備了恒沙的功德,行者只要用口去專一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擁有了恒沙的功德。


  67. 「弘願一稱,萬行宗致;果號三字,眾德根源。」(法然上人語),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是「弘願」,第十八願的成就,就是成就了這句名號,而這句名號是萬行的「歸宗結頂」,所以,只要我們專一稱念這句名號,自然就擁有了「萬行」。
    「果號三字」,「阿彌陀」這三個字,是眾德的根源,只要我們稱念,自然就有了「眾德」。


  68. 一切眾生的根機概略分的話就是「上輩」、「中輩」、「下輩」,細分的話就是九品、八十一品、無量品……,可是不管根機差別、是高或低,阿彌陀佛本願之意都要我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因為根機高,修別的法門,到極樂世界就比較快速證果;也不因為根機低,就品位低、證果慢。因為所有的功能都在名號裏面,阿彌陀佛救度眾生都是主動、平等,沒有差別的。


  69. 講三輩是就根機來講的,目的在導歸本願稱名,所以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三輩時談到:「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這就顯明根機有上中下。但就法來講,機不同,法都相同,所以有一種引導的作用,引導上中下的根機都來稱名,不因為是上輩的根機就修上輩的法,而有一種憍慢;也不因為是下輩的根機就認為自己往生無份,而心生卑劣。如果是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上輩根機不會憍慢,下輩根機不會卑劣,人人有份,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就是藕益大師所講的:「上上根莫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所以三輩的用意,主要在導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70. 至於「九品」也是有的,因為經典有這樣講。但以我們這個法門來說,「九品」等同《無量壽經》的「胎宮」,因為四十八願裡面沒有談到「九品」,《無量壽經》裡面也沒有談到「九品」,可是有談到「胎宮」,可見「九品」就是「胎宮」,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當然「胎宮」中沒有講到下三品的往生,不過,因為那都是概略的劃分,詳細的話,就有九品、八十一品、無量品。


  71. 《無量壽經》下卷所講的三輩,是強調雖然三輩根機各不相同,可是都要完全依靠彌陀名號的功德才能到極樂世界,並且平等的得到一生補處的果位。如果上輩依靠上輩的智慧根機,中輩、下輩也都各依靠他們的根機,不完全放下對自己修行功德的執著,來完全依靠彌陀名號的功德的話,這樣到了極樂世界當然就會有品位階級的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三輩、說九品,目的是要顯示根機雖然有三輩九品,可是統統要依靠阿彌陀佛,統統要回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才能夠超越三輩九品,不然就會落入三輩九品的範疇裡面,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胞胎,受五百歲不能花開見佛聞法。


  72. 對於「念佛」和「九品」的關係,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有方便的引導,第一個方便引導是,如果一個人每天念三萬聲以上就是上品上生,但這主要是為了引導聖道門的行人來專一念佛;第二個方便引導是,回歸楷定古今的《觀經四帖疏》,《觀經四帖疏》的判定就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回歸到《觀經四帖疏》,專念彌陀名號就是超越九品。


  73. 我們都以為自己不是一個下品下生的人,其實我們內心都有十惡五逆的種子在蠢蠢欲動,只是沒有那個環境而已,只要有那個環境,我們都會造五逆十惡的。所以善導大師要我們以「法」來照自己,使我們原形畢露,看清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必須要老老實實的依靠彌陀的救度,專念彌陀的名號,獲得攝取不捨,往生決定、平生業成的身份。所以這一個法門,給我們大安心、大滿足,讓我們一生當中,像善導大師所講的,常懷慚愧而仰謝佛恩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74. 善導大師為什麼說「日念三萬是上品上生」,對學這個法門的人,第一是防範他懈怠。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乃至十念」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也解釋為「念念不捨」。既然是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而且是念念不捨,為了讓人家念念不捨,所以說每一天念三萬聲就是上品上生。
    這有什麼用意呢?就是策勵人家念佛。因為這樣終日無事之人就不會懈怠,想到可以上品上生,他平日沒有其他事情,正好可以每天念三萬聲;多忙之人,他想到三萬聲可以上品上生,就可以忙裡偷閒,鬧中取靜來念佛。可是到那裡是上品上生嗎?其實到那裡都是超越上品上生的。懂得這樣的道理,曉得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是要我們不懈怠,就要儘量念念不捨,不要懈怠。總之,應該善取大師的精神旨趣。


  75.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只有說念佛沒有說其他的法門。《觀無量壽經》的「流通分」也唯有付囑持名,不說餘行。《小經》往生的正因,也唯有標舉執持名號,沒有說其他的修行法門。所以淨土三經都一致的只說念佛一行,不說其他的雜修雜行。
    善導大師為防範我們雜修雜行,要我們固守依據三經專修專行,所以說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
    無事之人如果能夠日念三萬以上就沒有時間修其他法門了;即使多忙之人也可以守專一之行,因為他再也沒有其他時間,每日念三萬都來不及了。能夠這樣的話,三心(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也是《觀無量壽經》所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四修(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五念(五正行)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皆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76. 「正定業」有從佛那邊來講,也有從我們眾生這邊來講。從阿彌陀佛那邊來講,是阿彌陀佛選擇念佛作為往生的正因,而不選擇念佛以外的種種法、種種行門,所以是阿彌陀佛「正選定之業」;從我們這邊來講,我們只要稱名念佛,就是隨順、契應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決定能夠往生,所以就我們來講是「正決定之業」。


  77. 真正的讀誦,不是只用口去讀誦,而是用身體去讀誦,身體去讀誦就是憶佛、念佛,也就是去實踐它。因為經文講教理之用意,是要讓人依教理去實行。所以,誦經固然有其功德,但是經的本身目的,不是只要人家去誦,而是要人家通過讀誦之後,了解它的教理,然後依教奉行去實踐。
    因此,我們讀誦淨土三部經之後,淨土三部經就可以擱在一邊,然後專一去念這句名號。就像法然上人,到了年老的時候就一部也不誦,就只專一念佛,他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越來越專了。


  78. 一生專稱佛名者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他之所以專稱佛名,當然有他的動機、目的,就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然後才會去稱念這句名號。至於他有了這個動機而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他對於彌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瞭解,已經無關緊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為,他已經合乎往生的條件了——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


  79. 我們念佛,就是要厭離娑婆世界的痛苦,進入無有眾苦的極樂世界。因此,每一位念佛人的目標都是極樂世界。
    那方法呢?——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依靠阿彌陀佛,不可以走岔途、繞彎路。


  80. 凡於心中籌慮:如何是自力?如何是他力?如何是信?如何是疑?……等等一切皆背自然之理也。唯不顧心中一切,但知稱名必生,而一向稱名者,即是自然也。


  81. 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這樣就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們凡夫現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當中添加任何東西。
    所謂「添加」,就是以為念佛應念到什麼程度,或者問說,我這樣念可以嗎?這些都是「添加」。
    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彌陀佛之船、依靠阿彌陀佛之力、依靠阿彌陀佛之緣,即決定往生。


  82. 體驗或感受是一機一緣,非普機普緣;體驗感受是一時一境,非恒久普遍。故善導大師言:「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又體驗感受之後,其體驗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洪名。
    因為凡夫皆妄,動念即乖,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間皆假,唯佛獨真。」歡喜與踴躍、慚愧與感恩、千言與萬語,一概不留,皆轉化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念念稱名。


  83. 一念的體驗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體悟到彌陀的大悲救度是現成的,不論何時,不論何處,不論何人;隨時存在,隨地存在,隨機救度;只要願生稱名,上盡一形,下至一念,任何之人都能被救往生。
    然而,一念的體驗困難,也不契十方眾生之機;「乃至十念」的稱名容易,既契彌陀本願之理,也契十方眾生之機。況且一念體驗之後,除非已「無後心、無間心」之臨終人,否則往後若退願生之心,而又不念彌陀之名,即非彌陀本願,往生不定。
    既然如此,則凡願生淨土之人,捨難取易,隨順本願,專念佛名,雖無一念的體驗,也必往生彌陀之報土;真正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故彌陀化身的善導,勢至再來的法然,一生之中從不以自己的體驗勸導他人,唯勸導願生彼國專念佛名,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真正合乎彌陀本願;學者學此,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此理善導、法然之書隨處可見。
    若彌陀以一念的體驗為往生的標準,則十方眾生能夠往生者甚少,不能往生者甚多;是故彌陀本願不以此作為往生標準,唯以「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立為往生標準。


  84. 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在此有一向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之意,因為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具足全部功德,能救度十方所有眾生,任何眾生只要一向任憑彌陀之救度,專稱彌陀之名號,就已領受彌陀之全部功德,而不是要門迴向求救之自力觀佛或自力稱名。


  85. 我們大家應該要「不懷疑的、不間斷的、不夾雜的」來稱念彌陀的名號。這事很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有嘴巴會講話,現在改變本來講閒言閒語的話,來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眾生都有念頭,都會起心動念,我們把妄想煩惱的念頭,轉為心中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不但會漸漸沒有妄想雜念,而且會讓自己輕安。


  86. 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念念不捨」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早上起來就先念佛,其他的時間也都是念念不捨,或者經行念佛,或者拜佛念佛,或者打坐念佛;不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出聲念佛,也可以金剛念,這個叫「念念不捨」。
    善導大師說,這樣的念念不捨,叫「正定之業」,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一千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真正「萬修萬人去」。為什麼?「順彼佛願故」。因為念佛的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彌佛的願力。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87.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極樂無為涅槃界」,無為涅槃是沒有上下、高低、品位、階級,也沒有你我、彼此、冤親、好壞的對待;煩惱、見思二惑、塵沙無明統統斷盡,離諸戲論,永無障礙,所以叫作無為涅槃。這裡的涅槃是指無上涅槃的意思,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的報佛、報土的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要往生到這樣一個境界,必須是符應涅槃的「因」才能進入,隨緣雜善與涅槃的果是不相符應的。所謂「隨緣雜善」就是指眾生隨著每個人自己所接觸到的,或是所喜好的,而去修的種種萬行。如果以這些來作為迴向,是沒有辦法進入阿彌陀佛無為涅槃的報土的。
    「故使如來選要法」,因此阿彌陀佛、釋迦如來為我們篩選進入無為涅槃的唯一因──念彌陀名號。而且唯有念彌陀名號是往生的正因,此外沒有第二個正因,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說「專復專」。


  88. 雖然念佛以外我們有其他功行,比如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敦倫盡分,去惡行善等世間善的功德,或者修其他禪定功夫,但這對往生來講沒有增加,我們不靠這個,也不迴向這個,因為往生功能,萬德洪名完全具足。所以,只要隨個人的根機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不要在念佛以外去靠其他的功行。


  89. 《阿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聞說阿彌陀佛」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念彌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說:「聞而不信如不聞,信而不稱如不信,故應常稱彌陀名」。雖然聽聞了這個法,但是不相信,等於沒聽到;雖然相信這個法,但是未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等於沒有相信,所以最後還是應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90.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為本願,不以其他諸行為本願?此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之第三「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為普攝於一切,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不論緇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亦即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


  91.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虛假,不足繫念。而凡夫之心,也都是虛妄、雜念、煩惱,無一真實,不可安住。是故,若不念佛,必念虛假、妄想、雜念、煩惱。與其生妄想雜念,起無明煩惱,遭惡鬼吐痰;何不繫心,安住彌陀,與佛同在!
    一個願生者,欣慕真實、清淨、光明;厭離虛假、污穢、黑暗。故自然常繫心於「唯佛是真」的彌陀佛名,厭棄此心所起之妄想雜念;此心總是向善向真向淨,嚮往真實、清淨與光明。
    凡夫習氣繁重,念世俗五欲之心強,念彌陀佛名之心弱,故應自我惕勵,不應自我放任。當然睡眠、作事等不能念則姑且置之,其他時間即應念佛。若喑啞者,心中念佛,存想佛恩。
    是故,願生彼國者,不論信疑自他,不論時處諸像,唯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92. 一個信受阿彌陀佛救度,願生極樂世界的人,必定是對自己的妄想雜念看得非常的淡然,而對念這句彌陀名號看得非常的重要,因為他有這個心,所以自然地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會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使沒有聲音,他也會時刻的動動嘴巴,不管在任何地方,或是做任何事情,佛堂大殿也好,浴室洗手間也好,或者是房間也好,都會是這個樣子的。


  93. 真願往生,專稱佛名的念佛人,即使看著電影也會念佛,也平等往生。因為根機不同,雖然看電影、看報紙念佛,願生淨土的心會慢慢使他(她)不喜歡看電影。念佛會慢慢調攝行人。有的人開始念兩個鐘頭,會慢慢增長念佛時間,五欲種種也會減少。
    比如,有位家庭主婦,平時愛看電視某一節目,每天固定的時間一到,電話拿掉、家務放下,以便專心看這節目。有一天,突然鄰居來告知,她兒子出車禍了,狀況危急,此時,她會無心看電視,趕緊往醫院跑去,在路上也無心看風景,心裏只想著兒子,這即是願生心切、念念不捨之心。


  94. 阿彌陀佛知道每個人的根機各不一樣,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所以念佛的時間比較多,因為他沒有家累、沒有後顧之憂,念起佛來或許心比較清淨;在家眾大多從事於士農工商之中,上有老下有小,如果遇到金融風暴,又負債累累,念起佛來難免三心兩意、東想西想的,這一切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就說:你們就以各自的根機因緣專稱彌陀佛名,時間到(臨命終)的時候,我會率領著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敲鑼打鼓,浩浩蕩蕩來迎接你到極樂世界;如果時間還沒有到,我會持續以光明照耀你、保護你、跟著你,我就住在你的頂上與你同在。


  95. 我們念佛人就只有一句佛號,一年的開始是一句佛號,即使是除夕也是一句佛號,婚喪喜慶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永遠不改變的。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可說是獨一無二的法門,我們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拜的本尊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供養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為人稱揚、讚歎、介紹的,也是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即使我們要瞻仰,也是瞻仰「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其他。


  96. 專念彌陀名號的人,如果他了解機法相應的道理而信受不疑,他就是「明信佛智」;如果不了解這種道理,心中躊躇不已,可是他還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行雜修,這個就是「暗合道妙」,這兩種人都永遠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既是已在阿彌陀佛的攝取裏面,就不可能再退轉、輪迴,或是受冤家債主的討債,也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礙。


  97. 你如果能夠肯定「專稱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為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我們不知道求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都在我們面前合掌,十劫以來都在要求我們了,何況我們有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心而稱名號?自自然然這句名號的功能就在運作,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已經拋開自力他力,已經拋開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裏面。


  98.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都是強調「一向」,也就是要專。法然上人說:一向專稱名號,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為什麼?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種功能。


  99. 這句名號本身能使我們往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我們知道這一點去稱念,信就在裏面了,儘管對這個道理瞭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夠一直稱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為有阿彌陀佛在運作。


  100. 各宗各派的祖師,到最後往往都是歸向淨土的,天臺宗智者大師是最典型的例子。禪宗很多開悟的祖師,最後也都歸向淨土。
    就好像開車要上高速公路,一開始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地方先上鄉村的道路、縣市的道路、省道,然後才通過交流道上高速公路。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就專了,就不會雜了。一般修行人,最終歸向淨土大多這樣。
    可是,他若能直接專稱彌陀佛名,等同跨越其他道路而直接上高速公路一樣,不用費時費力,繞很多圈子。


  101. 念佛人在一起,沒有其他的語言,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知道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造罪、造業,一切都是戲論,所以一切都將成空。唯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理,是真實,不是戲論,有絕對的價值。


  102. 「念佛」乃是彌陀對眾生的要求與敕命,所以《大經》言「乃至十念」,又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疏》也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為結論。


  103.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謂「法界藏身」,就是十方法界一切諸佛的功德,都完全具備在阿彌陀佛一佛當中,無有絲毫遺漏。所以只要專稱彌陀一佛,等同具足的稱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謂「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