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2.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3.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4.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5.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6.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7.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8.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9.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0.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1.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12. 悲欣交集見彌陀
  13.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14.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15.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16.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17.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18.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19.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0.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1.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22.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23.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24.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25.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26.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27.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28.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29.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0.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1.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32.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33.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34. 引路菩薩圖
  35.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36.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37.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38. 大勢至菩薩像
  39.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0.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1.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42.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43. 回顧的阿彌陀佛
  44.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45.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在今天的大英博物館,收藏著一幅來自九世紀初敦煌莫高窟的絹畫,畫中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在一起,圖中的菩薩依次是:彌勒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音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此類畫作中,這是目前發現的僅有的一部珍稀作品。

彌陀法座前設有供臺,上供無價珠寶

  畫中央主尊即是阿彌陀如來。彌陀頭戴寶冠,髮髻高隆,髮綹搭肩。面容圓潤,雙耳垂肩,雙目微垂,面露微笑,神態安詳,法相慈悲莊嚴。上身袒露,斜披聖帶,全身飾有瓔珞項圈、臂釧、手鐲等精美飾品。下身著紅色長裙,雙手結禪定印,全跏趺坐安住於獅子蓮花法座之上。


  下方二側各有一雄獅在守護,畫面下方極樂淨土七寶池金沙洲上站立兩隻大鳥,右下角有一尊很小的女供養人像。

  法座兩側圍繞著八大菩薩,畫面左側自上而下依次是彌勒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畫面右側自上而下依次為觀音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

「彌勒」的梵文意義為慈愛,彌勒菩薩現處兜率天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當下生於閻浮提,證得佛果。

  彌勒菩薩在《無量壽經》中是當機眾之一,在經中,世尊殷勤付囑彌勒菩薩,要與一切眾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恭謹白佛而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由此可知,對於淨土法門,一生補處之彌勒菩薩尚「不敢有疑」,依教奉行,我何人也,敢起疑乎?

  畫中的地藏菩薩手托明珠,呈自在姿安住,因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弘願,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眾生的重大使命。

  畫面右側自上而下依次為觀音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是阿彌陀佛的上首弟子,菩薩像天冠上有一化佛形象,如善導大師云「天冠化佛高千里,念報慈恩常頂戴」,所頂戴者正是阿彌陀佛。而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的目的,正是帶一切眾生歸淨土故鄉,所謂「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彌陀國」。

  除蓋障菩薩,這位大菩薩以消除一切蓋障而著稱,蓋障即形形色色的煩惱,主要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蓋,這五種障礙能覆蓋心性光明,愚昧無知、造作惡業,惡業累積則墮入惡道受無量苦。

  除蓋障菩薩的形象一般為右手結無畏印,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珠,表示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除蓋障菩薩在此八大菩薩中知名度最低,然而久遠劫之前,除蓋障菩薩乃是文殊之師。

  畫面左側的文殊菩薩,左手持經典,以示智慧,右手施與願印。

  文殊菩薩降生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輔助釋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文殊菩薩的造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

  《阿彌陀經》開篇菩薩位中,文殊菩薩據第一位,《觀無量壽經》中文殊菩薩也為上首。

  《文殊發願經》中文殊菩薩發願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

  畫面右側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行願弘深的典範。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在《無量壽經》中,上來所列菩薩中,普賢菩薩排在菩薩第一位。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的發願偈為:「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而且普賢菩薩還帶領四十一位法身大菩薩一同往生極樂,由此可知淨土法門是一切法門、一切行者的歸宿。又,文殊、普賢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代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和行願。這兩位菩薩都歸向極樂世界,顯示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引導眾生、指歸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如善導大師云:「普賢文殊弘誓願,十方佛子皆亦然。永拔無明生死業,誓作彌陀淨土人」

  文殊菩薩下方之虛空藏菩薩,頂戴五佛冠,右手屈臂持寶慧劍,寶慧劍緣有種種色光焰。

  虛空藏菩薩為三世諸佛第一輔臣,功德浩蕩,遍滿虛空,智慧無邊,恆沙難喻,忍辱心如金剛,精進猛如疾風,具足一切三昧。其形象,身呈肉色,頭戴五佛冠,右手屈臂持劍,劍緣有光焰;左手置於腰側,握拳持蓮,蓮上有如意寶珠,坐於寶蓮花上。其所持之寶珠、劍,即表福智二門。

  最後,畫面右側下方是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又稱秘密主,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因手執金剛杵,常侍衛於佛,故稱之為金剛手菩薩,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金剛手菩薩是諸佛菩薩力量的總集。

  金剛手菩薩為密宗金剛部上首。在毗盧遮那佛大集會中,為當來眾生說無量壽如來陀羅尼修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土,入菩薩位。

  關於阿彌陀佛畫像、塑像等,一直廣為流傳的是阿彌陀佛單尊接引立像,或阿彌陀佛坐像,以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接引像。而此幅絹畫,阿彌陀佛居中,八大菩薩左右兩邊圍繞,其又有何深意呢?

  《大智度論》中說:「復次,佛為法王,菩薩為法將,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常念佛。

  原來,佛陀福慧圓滿,至尊無上,如同帝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則如同大臣。帝王所到之處,諸臣必趨之;帝王所在之處,諸臣亦必不離左右。又如《往生論註》云:「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已,出沒必由」,菩薩歸佛之心如同孝子仰靠父母、忠臣效忠帝王一般。餘佛如是,又何況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呢?

  菩薩歸仰於佛,既是其自身上求佛道,以期圓滿佛果的需要,同時又可輔翼佛之教化。如《往生論註》云:「若使但有如來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於翼贊道,豈足云滿?亦如薪積小,則火不大。如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

  菩薩興大慈悲,唯願與彌陀同心合力導引一切眾生往生淨土成佛。

  如善導大師所云:「菩薩聖眾身雖別,慈悲智慧等無殊。不惜身財求妙法,難行苦行未曾休。誓到菩提登彼岸,放大慈光度有流。有流眾生我身是,乘光畢命入西方。

  若明以上之理,我們在瞻仰此幅《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畫作之時,便益覺親切且歡喜了!一切菩薩尚且「所尊所重,唯佛世尊」而常念佛,何況我等罪濁凡夫呢?

佛實居士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