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下品下生」的顯示
──2008年11月23日於廈門觀音寺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我來自台灣,在台灣土生土長,所以我是台灣人,但我也是廈門人。我俗姓杜,我的祖先在三百五十年前從「廈門馬鑾鄉」播遷到台灣台南市,傳到我這一代大概是第十代。馬鑾人口一萬多人,大多姓杜,馬鑾有一座「杜氏家廟」。我十一月十六日晚上來到廈門,十七日就到杜氏家祠去謁祖,跟我的祖先宣說「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妙法,請他們稱念彌陀萬德洪名,切願杜氏歷代宗親都往生極樂世界,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壹、下品下生經文的重要

今天要和大家研討的講題是〈《觀經》「下品下生」的顯示〉,大家手上都有一份講義,喜好研究教理的,這一張講義可以帶回去仔細的研讀,比較沒有文化,或是不認識字的,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因為研讀的目的也是為了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下品下生」的顯示,「顯」就是彰顯,「示」就是開示,把經典文字背後的道理深入淺出的顯現出來,而不只是解讀經典字面上的意思,所以叫做「顯示」。下品下生的經文非常短,但是意義非常的深遠,非常的殊勝,就整部《觀無量壽經》而言,下品下生的經文是很重要的,可是一般學佛念佛,或是研究教理的人,都不曉得下品下生道理的重要性,甚至是《觀經》重點的地方,往往因為下品下生,在品位上是最低的,在根機上是最劣的,不但沒有學佛修行,反而是造業深重的惡人,所以就沒有重視下品下生的內容,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我們應知,就是因為下品下生的人是造罪、造惡最嚴重、最沒有善根的眾生,這樣的眾生,也能被救,脫離輪回,也能往生,也能成佛,因此更能顯示出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如果沒有下品下生這種根機的話,就很難顯示阿彌陀佛在整個佛教當中是愛心最絕對、力量最超絕的特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下品下生,就沒辦法顯示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就好像如果沒有最苦痛病重的病人,就沒辦法顯示這位醫生的崇高醫德、超世醫術一樣。唯有下品下生的經文才能顯示出阿彌陀佛真是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十方眾生沒有一個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之外。因此,有了下品下生,就給所有的念佛人、修行人最大的、最高的希望。

可是「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如果沒有人開顯的話,我們根本不知道,原來下品下生對一個想脫離輪迴的修行人是這麼的親切與重要,而且在淨土三部經當中佔有非常大的份量。

貳、消釋經文

在開顯下品下生經文背後的深義之前,我們先消文,也就是先做經文上的解釋。我先將經文念一遍,請大家看講義: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或有眾生」眾生分聖人和凡夫;聖人包括佛、菩薩、聲聞、緣覺,凡夫就是六道眾生,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人當中包含善人和惡人,善人有大善和小善,惡人也有重惡和輕惡,這裡的「或有眾生」是指惡人,他「作不善業」,行為不善,做哪些不善的行為呢?

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他所做的惡業是所有惡業當中最為嚴重的,「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愚癡。「具諸不善」,除了五逆十惡之外,還有其他不善,譬如謗法,毀謗世間沒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的惡,統統都造做了。可以說是作惡多端,無惡不作、無作不惡,是世間最大的惡人,最卑劣的眾生,因為五逆十惡、諸不善業他都犯了。這樣的眾生,在人群中是被眾人所拋棄、所厭嫌、避之唯恐不及,被人指指點點,雖有人形不當人看的;在社會上是要受最嚴厲的法律制裁的;在因果當中是要直墮阿鼻地獄,永難出離的。 因為,可以說所有的惡,沒有比下品下生這樣的業更惡了。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一個人相信因果而行善積德、修行解脫,佛陀就稱讚他是「智者」;如果不信因果,沒有行善積德,反而以他的聰明才智去為非作歹,佛陀就說這是「愚人」,因為倘若他不是愚人,怎麼會去做這樣的惡業呢?他如果是聰明人、有智慧,相信因果報應,懂得人倫道德、人情義理,他就不會犯這些惡業了,正因為是愚人,所以才會去做惡業。

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是因,如是果,因為造了惡因所以要墮落入惡道中,是怎麼樣的「惡道」呢?是「經歷多劫,受苦無窮」的惡道。經典上說,犯五逆當中的一逆,就要墮落地獄受一劫的苦,犯二逆就要受二劫的苦,犯五逆就要受五劫的苦,何況他是五逆、十惡、謗法,種種的惡 業都造了,所以必定要經歷過很多的時劫,受盡無窮的痛苦。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臨命終」就是命將死但還沒有死,快要斷氣但還沒有斷氣,這個叫臨命終。這樣的愚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遇善知識為他說法,這個善知識有可能是出家人,也可能是學佛見聞很廣的在家人。

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怎麼樣的安慰?說什麼樣的妙法?這裡沒有講,不過我們可以想像,這個臨命終的人一生造惡多端,這個時候肯定是非常的痛苦,什麼樣的痛苦呢?一個人要斷氣的時候,地水火風即將分崩離析,那種痛苦是所有痛苦當中最為痛苦的,在肉體上,古人形容為「活龜脫殼、刀風解體,其苦難忍」。同時又有精神上的痛苦,什麼痛苦呢?地獄之火已經燃燒到他的腳下了,閻羅王所派的鬼卒拿著手銬、腳鐐來到他的面前要鎖拿他,那種慌張、恐懼是語言文字沒辦法述說的,善導大師以一首偈形容這種眾生說:

罪人臨終得重病,神識昏狂心倒亂;
地獄芬芬眼前現,白汗流出手把空。

罪人臨終得重病」,善導大師說這個罪人在臨終的時候得到重病。「神識昏狂心倒亂」,他的神識已經是昏散狂亂,心已經都顛倒了,沒有辦法穩定與專注,也就是所謂的心識茫茫、六神無主。「地獄芬芬眼前現」,這時候,地獄的景象,刀山劍樹、火湯油鍋……種種不同的地獄刑具都已顯現在他的面前。「白汗流出手把空」,這個人身流白汗,雙手向空中抓,抓什麼呢?希望有一個依靠,但都落空,什麼也抓不到。

一個人平日如果行善積德,有重大的善業,往往在臨終時,他要去的善處,比如說天堂,天堂境界就會先出現;如果一生做惡多端,雖然還沒有斷氣,往往也會先看到地獄的景象。如果是一個「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人,則常常會在他臨終的時候,極樂世界的蓮花、金地、樓閣他就先看到了,這是一種自然的果報顯現。

像這樣臨命終時心識昏亂、恐懼的人,善知識當然要先安慰他,讓他沒有恐懼,在他身心安穩後再為他說妙法。「妙法」,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妙」在這裡指什麼呢?指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願與力量,這個就是微妙法。經典上說:「十力威德」、「光明神力」,阿彌陀佛有佛的十力威德,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夠無有障礙的安慰、保護、救度十方眾生。為他說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叫做「為說妙法」。

佛陀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開示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救度眾生的八萬四千業障、八萬四千煩惱,而妙法就是能夠救度眾生的;能夠救度眾生的就是妙法,如果不能救度眾生,不能使眾生成佛的,這個法門就不是究竟的妙法,而是方便法。這裡所說的妙法,就是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因為唯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才能給他安慰,讓他離開當下的苦境。什麼苦境呢?眼前他就要墮落地獄了,阿彌陀佛不但能讓他離開地獄,還可以脫出三界,同時往生極樂、快速成佛,這才堪稱為妙法。「妙法」,其實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法門,再直接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萬德洪名。所以善知識跟他說了阿彌陀佛的妙法之後,就要他念佛。

在這裡,「教令念佛」的這個「念佛」是指心中思惟阿彌陀佛救度的功德這一些內容,以及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每尊佛都各自他成佛的內涵與意義,以及名號。善知識本來是教這個臨命終的極重惡人心中憶念思惟阿彌陀佛救度的功德力量。

可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這個五逆十惡的罪人在當下臨命終時,身心被種種苦所逼迫,根本不能穩定專注,無法在心中思惟憶念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怎麼樣的慈悲?有怎麼樣的功德?又是怎麼樣的救度?這一些他都思惟不來,甚至也不能穩定專注的憶念佛名。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善知識看到這種情形,就另換一個方法說, 你如果心中不能思惟憶念阿彌陀佛,你就口中直接稱他的名號,所以說「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經過善知識另外教他這個方式的時候,這個人就能夠做得到了。他就以至誠懇切的心,令嘴巴的聲音能夠相續不斷的「具足十念」,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十聲。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由於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緣故,每一念、每一念都在消除他曠劫以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乃至今生今世所累積的種種罪業;這種永遠要在六道當中生死輪轉的罪,在他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當中都消除了。

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他念了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斷氣了,斷氣的時候,他就看到金蓮花,非常的明亮清楚,好像圓滿光輝的太陽一樣,金光閃閃地顯現在他的面前。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在一剎那之間,當下就坐著這一朵金蓮花到了極樂世界,在蓮花當中經過了十二大劫,蓮花才開。

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當蓮花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充滿絕對愛心的語言為他廣泛的宣講「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諸法實相,除滅罪法」是佛教的名詞,他的意義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的功德,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妙法,唯有妙法才得以滅罪,唯有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才是這裡所講的「諸法實相」。

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這個罪人在蓮花開了之後,聽到二位菩薩為他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他心中歡喜,當下就發了菩提之心。菩提是因,成佛是果,顯示他已經可以成佛。以上是簡單的從文字上來解釋。

在下品下生這短短的經文當中,念佛的「念」總共出現在五個地方,有六個字:

第一個地方是「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第二個地方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第三個地方是「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以上這三個念屬於意業,指心中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救度,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這三個念和後面的念是不一樣的。

第四個地方是「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第五個地方是「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具足十念」的「念」,和「念念中」的「念」屬於口業,是口中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念」,不是意業思惟憶持的「憶念」。這看經文是很明白的。經文說「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稱無量壽佛」之前的念是憶念,之後的念就是稱念,在漢字都是同一個念,但有「憶念」與「稱念」二種不同的內涵。之所以要這樣詳盡的分別,因為《觀經》在「下品下生」的地方標舉口業的稱名念佛,是有很深的內涵的,對「淨土宗」來講,更有其根本的意義。

參、顯示深義

接下來,我們要彰顯下品下生這段經文背後所包涵透漏的深層義蘊。一個念佛人,如果能夠體會下品下生背後深奧的道理,對淨土法門就會開啟心靈的智慧,生起堅固的信心,增長往生的法喜。文字背後所顯示的涵義,分「十點」來說明如下。

一、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即是十聲之「稱名念佛」。

二、顯名號功德,大利無上,超越定散二善。

三、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

四、顯極惡最下機,極善最上法;必墮地獄,必生極樂。

五、顯三業無功,完全他力;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六、顯以惡人、臨終、十念,攝善人、平生、多念。

七、顯念佛往生,行是易行極致,益是無上涅槃。

八、顯定散二益,不如念佛;定散而行,為歸念佛。
(《觀經》〈流通分〉言:「持無量壽佛名」,善導釋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九、顯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彌陀救度,無一遺漏。

十、顯佛教之大慈大悲,體現在彌陀之救度。

自視最下根機,專修無上大法。

第一點,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即是十聲之「稱名念佛」。

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根本願──第十八願總共有三十六個字: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願文中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跟下品下生這段經文所說的大致上是一樣的。下品下生經文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豈不是顯示,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口業稱念;而且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稱念其他的諸佛菩薩。

以前的大德對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各宗派各有不同的解釋,但大多以聖道門的立場,引用他們各自所重視的經文、教義來解釋,因此所顯示出來的內容,都曲解了第十八願的真正涵意,偏離了淨土法門的核心。

譬如有人引用《阿含經》的十念: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很明顯的,那種十念跟我們說的「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風馬牛不相及,跟淨土法門完全沒有關係。

另外,也有人引用《彌勒菩薩所問經》中的十種慈悲心來解釋「乃至十念」,那也是錯誤的,和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完全沒有關係。

他們為什麼會解釋不正確呢?根本原因在於沒有用純正的淨土經論來解釋淨土的經典。淨土宗的教義,唯有以淨土的經論來解釋淨土的經文,真正的意涵才能顯示出來,若以他宗的經典教理來解釋淨土宗的經論,一定會偏差,使念佛人無法真正瞭解彌陀願力的慈悲救度。

現在我們以淨土之經解釋淨土宗的經文,用經文來對照經文,以下品下生經文所講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來看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當下就一目了然,就知道這裡所講的「十念」是十稱南無阿彌陀佛,是指口業的稱名念佛不是其他的十種念,也不是四種念佛中的其他三種念佛。

四種念佛是指「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稱名念佛」,淨土宗彌陀本願所講的都是指「稱名念佛」。為什麼阿彌陀佛的本願是要眾生稱名念佛呢?是要讓我們在今生今世,乃至現在,就能夠往生有份、往生一定,就能夠安心歡喜的安住在念佛當中,而不會有所退轉,甚至改變;也就是要讓我們曉得,要往生極樂世界是很容易的,是我也有份的,而且現在、今世當中就能夠確定往生有份了。如果說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不是稱名的念佛,而是《阿含經》講的十念,或是《彌勒菩所問經》中的十種慈悲心的話,那我們在場的大部份人,甚至是所有的人就往生無份了。如果是這樣,那這個法門跟我們就沒有關係了,因為不是救度的法門,也顯示阿彌陀佛不是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祂的愛心有限,力量也不夠,因為祂不能救度我們,祂所救度的是能做到《阿含經》講的十念的人,或者是做到《彌勒菩薩所問經》所講的十種心的人。同樣的,如果十念念佛不是稱名念佛,而是實相念佛或觀想、觀像念佛的話,那我們就不能往生了,因為我們做不來,如果是這樣,也不能顯現出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唯有「乃至十念」是稱名念佛,才能顯出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願大力,能夠救度我們,我們往生有份,即使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罪業深重凡夫也能往生。

所以下品下生的這一段經文:「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對我們念佛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文,可說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往生的根據、往生的保證。

第二點,「顯名號功德,大利無上,超越定散二善。」

大利無上」,大利和小利是相對的,無上是和有上相對的。意思是說,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有大利無上的功德。大利是指真實之利、成佛之利,如果不是成佛的利,不是真實的利益,就不是大利。《無量壽經》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個「真實之利」就是這裡所講的大利。《阿彌陀經》也說: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個「我見是利」是一般的利益嗎?是小小的利益嗎?不是,是大利,能夠當下讓我們離開三界六道輪迴的,能夠往生彌陀淨土的,能夠快速成就佛道的,能夠快速廣度眾生的利益才是大利。如果不是這樣的利益,就稱不上是大利,是小利;不是真實之利,而是方便之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無上」就是成佛。佛是最高的,如果不是佛的話,那就還是有上。阿彌陀佛這句功德名號是萬德洪名,是大利無上的功德,超越《觀無量壽經》所講的十三定觀的定善功德,也超越三福的散善功德。為什麼?從下品下生這一段經文就能顯現出來。

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惡的人,現在他正面臨命終,雖然一腳還在人間,可是另外一腳已經踏在地獄了,這樣的眾生有什麼法可以救他呢?剛剛講的定善跟散善,就是六度萬行功德的總稱,六度萬行功德歸納起來離不開定善跟散善。

我們想看看,這樣的眾生他能夠修三福中的世福──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靠這樣的功德救他嗎?不能,因為他造的是五逆十惡的業,但是念佛不但能消這個業,而且能脫離輪迴往生極樂,顯示念佛比三福中的世福超越。

再來,戒福──受持三皈,具諸眾戒,不犯威儀。下品下生的人所犯的是五逆、十惡罪,甚至謗法,戒福的功德能救得了他嗎?不能。何況大家都有受過三皈依,有的也受過五戒、菩薩戒,雖然受了戒,但受持不易,根本沒有具足,可是念佛就能救度他,可見念佛的功德是超越戒福的。而且下品下生這種五逆十惡的根機在臨終的這時候,他能夠修世間的福嗎?他能修五戒十善嗎?修不來,他根本沒有時間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具諸眾戒,何況這種根機即使有時間的話,他也做不好這一些。所以就方法來講,這種方法他是做不來的,就功德來講,要消五逆十惡謗法的罪,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的功德超越五戒、十善。

接下來,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能夠消他五逆十惡謗法的罪嗎?也不能,為什麼?發菩提心是因地所發的,必須要實踐菩薩道。大乘經典,如《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地藏經》……,要讀這些經典的話,一方面他已沒有時間了,即使有時間他也不一定能夠讀誦,何況讀誦經典頂多能夠消一千劫的罪業,可是這個人犯的是五逆十惡謗法,是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的功德也不夠消他的罪業。一方面沒有力量消他的罪業,一方面沒辦法度他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所以只有念佛,念佛不但能滅他的地獄火,而且能夠拔他出地獄,脫離三惡道,遠離六道輪迴,甚至能讓他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念佛的話,這個人就要墮落地獄了,這樣豈不是念佛的功德超過世福、戒福、行福。

由此可知,念佛方法很簡單,簡單到連這樣一個人都能念得來;念佛功德非常的殊勝,超越三福,也超越十三定觀,甚至超越六度萬行,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在佛經上,你們有誰看過哪一句佛號或咒語被稱為萬德洪名的?沒有。因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包含了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一切諸菩薩的功德也都在六字名號當中,八萬四千救度眾生的法門也包含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所以這六字才會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其他佛菩薩的名號,其他的咒語統統不堪稱為萬德洪名。

因此,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專念彌陀一佛,等同稱念恒河沙數諸佛。我們誦八十八佛、念千佛、拜萬佛,都不如念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八十八佛也念到了,千佛、萬佛、十方諸佛都念到了,如果不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很多,盡一輩子也念不完,而且也不能同時蒙受十方諸佛的護念,所以善導大師就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較。

也就是說,念佛以外的種種法門,三福也好,十三種定觀也好、六度萬行也好,或稱念觀想其他諸佛菩薩的名號或咒語,這些都是修行,也都有很大的功德,但是「若比念佛,全非比較」,可是和念南無阿彌陀佛比較的話,根本不能比較,好像山的高度要和天比較,能比較嗎?不能。地面上最高的山就是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還可以攀登,但是天無法攀登,所以善導大師說念佛功德是其餘眾行所沒辦法比的。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上甚深、殊勝微妙的威神功德,能夠救度所有造惡當中最嚴重的五逆十惡謗法之罪的人,這樣的人,他一生也沒有懺悔過,臨命終只是隨人家念佛十句、五句、一句,也能夠脫離罪業果報,超出三界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六字洪名的功德力量。

大利無上」是出自《無量壽經》〈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將來龍華三會成佛之後,要把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念佛法門宣揚出去,以救度所有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念佛是無上大利功德。所以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說:

佛告彌勒: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由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所謂大利無上的功德,就是要念佛才可以得到。「歡喜踴躍」跟「至誠懇切」的道理是一樣的,只要打自內心稱念彌陀佛名,這樣念念都是屬於大利的功德,所謂大利的功德就是無上的功德,所以說「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一句彌陀名號具足萬德,有大利的功能,有成佛的無上功能,所以說大利無上。後來的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也好,藕益大師也好,都有相同的說法。蓮池大師說:「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藕益大師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意思是說,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具備所有功德在裡面了,所以說「彌陀乃萬德名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自然擁有一切功德。

這個「萬」並不是百千萬數目的萬,而是圓滿、具備、超越的意思,也就是說,六字萬德洪名圓滿具備能夠消除十惡五逆謗法罪業的功德,圓滿具備能夠脫離三界六道輪迴的功德,圓滿具備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功德,圓滿具備到極樂世界能夠快速成佛的功德,所以叫做「萬德齊圓」、「罄無不盡」,也是超越十三種定觀、超越三福、超越三學六度的善,因此萬德即是「無上功德」。這個萬德是超越所有的善,只要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稱念出來,當下就具備了萬德,毫無欠缺,不管你知不知道,不管你祈不祈求,當下自自然具備,好像一顆萬靈的仙丹,能夠治癒所有病,沒有一種病是萬靈仙丹不能治的,所有的疑難雜症,只要這一顆藥吃下去,統統能夠治療,即使我們不知道這一顆藥是什麼成份做的,他的功能一樣是具備。

第三點:「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

《觀經》有談到九品的階位,那念佛是在哪一個品位階級呢?念佛是超越品位階級的。為什麼呢?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三品,中品也分三品,下品也分三品,上品生的眾生是怎麼樣的根機呢?是三福當中「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雖然他的貪瞋癡還沒有斷除,可是因為他遇到這個大乘法門,以這樣的修行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隨著他所行、所修的高低在上品當中,高的話就在上品上生,低的就在上品下生。所以上輩──上品生的眾生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迴向往生的。如果是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樣的眾生貪瞋癡雖還沒有斷除,還是具足三毒,可是他把修行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當中。

所以,上輩人遇到大乘的法門,修習大乘法迴向往生,所感受的就是大乘的果報,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門,修小乘的功德迴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生當中。那中品下生是怎樣的眾生呢?是沒有遇到佛法,是以一般的人倫道德(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雖然他沒有皈依,也沒有受持五戒,也不曉得佛法僧三寶,可是臨終時他遇到善知識告訴他有六道輪迴,有極樂世界可以往生,便以他一生的善行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那他就在中品下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他相對的因迴向,才得到他相應的果。

至於念佛,功德是超越世間善的世福,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中的行福,一個一輩子都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人,他是在哪一品?他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這裡所寫的「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為什麼?有其因必有其果。

可能有人會懷疑說,《觀經》明明有九品,而念佛說在下品,怎麼說念佛超越品位階級呢?這有幾點解釋:

一、「攝機意」。《觀經》說九品,目的是要用這九品來含蓋一切善惡凡夫,上從大乘極善,下到五逆謗法,都能乘佛願力往生;並不是說念佛一定在下品。《觀經》九品與《大經》三輩意思差不多,只是開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為什麼《大經》上輩、中輩、下輩都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呢?既然三輩都說一向專念,那就說明念佛本身是總攝萬機、超越品位、不在品位當中的,三輩九品只是反映眾生本來善惡的機類。

二、「顯勝意」。那麼《觀經》為什麼只在下品說念佛呢?因為下品都是造惡之機,一個造殺盜淫妄或者是犯五逆十惡的極重罪人,他獲救無門,解脫無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脫離三惡道,離開六道輪迴,所以就將念佛安置在下品。下品下生開顯念佛,是在彰顯念佛的功德,不是說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為在下品下生講,才顯示念佛 殊勝廣大的功德超越三福、九品。背後是有這樣的意義,所以說超越品位階級。

三、「抑止意」。念佛本身雖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下品下生這個人是惡人,惡人念佛雖然同樣往生,但卻說在下品,這就有抑止造惡的意思。

四、「隨他意」。佛說法有隨他意、隨自意、隨自他意三種。也就是說,這部《觀經》是釋迦牟尼佛隨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而說的,韋提希本來就認為要往生淨土,定善功德最為殊勝,所以只請佛說定善觀法,而對於稱名念佛沒有放在心上。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認為定善功德最勝,散善次之,念佛不過是口中稱念而已,最劣。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剛好順著韋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講十三定觀,然後自己開說三福散善,最後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時候,獨顯念佛的超勝與絕對,引導一切定善散善的修行人都歸到念佛法門。所以念佛就說在最後的下品,這是佛隨他意的方便引導,並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當中,甚至是下品。如果釋迦牟尼佛完全隨自意說的話,那就直接說念佛往生,不說品位,也就是超越品位了。《阿彌陀經》就是證據。《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也就是隨自意而說的經典,其中就將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貶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獨獨以念佛為多善根、大善根、勝善根,必定往生;往生也不說三輩,也不說九品,都是不退轉,都是一生補處,都是上善之人,都在同一個地位,處於同一個境界。

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語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又說:

念佛即是涅槃門。

這一首偈子明確的顯示唯有念佛才能進入涅槃的境界,因為念佛是涅槃的因,涅槃是念佛的果。有一句話說「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裡?往生到彌陀淨土;彌陀淨土是怎樣的淨土呢?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怎樣的境界呢?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豈不是當下就證入佛果。這個道理我們只要思惟一下就可以瞭解了。

既然進入涅槃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內容,如: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不要做呢?當然要做。我們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講念佛,不是說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業就不用做,不是這樣的。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我們為人應該做的,這是根本,是人倫。

所謂人倫,就是做人就必須要有做人的格、做人的條件,如果不這樣做就不堪稱為是一個人。做人就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世福);那「戒福」的內容──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要不要做呢?就隨分隨緣的做。學佛人應先受持三皈,受持三皈只有利沒有害。眾戒也是,以在家眾來說,戒有五戒、菩薩戒,出家眾有二百五十條戒或四百八十條戒,就以我們的根機,以我們的身份做理所當然應做的事,所謂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但這和往生有沒有關係?(眾答:沒有)跟我們往生有關係的是什麼?(眾答:念佛)不過,說沒有關係也有關係,一個人如果沒有專念彌陀佛名,而修其他的諸善萬行,也就是「雜行」,只要迴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階位當中。

一個念佛人,應該知道往生極樂無為的世界,正因是「專稱彌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們為人、學佛者理所當然、隨分隨力應該要做的,有這樣觀念才是正確的,這樣的人,他往生就在報土當中,不會含苞在蓮花中。

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的道理,簡要明顯的就是的善導大師的這一首偈,當然善導大師這樣說不是沒有根據的,是根據哪裡呢?根據《無量壽經》,也根據《阿彌陀經》,但是今天因為時間不夠,沒有辦法解說。

第四點:「顯極惡最下機,極善最上法;必墮地獄,必生極樂」。

由於有下品下生這樣最下愚惡的根機,才能彰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念佛這個法是極善最上的法。下品下生的根機是不是極下最惡的根機?(眾答:是)這一種根機的人,有什麼法門能夠救他呢?只有念佛。所以念佛是極善最上的法。世福的功德救不了他,戒福的功德救不了他,行福的功德也救不了他,能夠救他的一定是極善最上的法,使這個必墮地獄的眾生,因為念佛而必生極樂世界,不但離開三界六道輪迴,而且往生極樂世界。這顯示什麼?顯示世間善也好,出世間善也好,都不如念佛。

第五點:「顯三業無功,完全他力;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三業無功」,三業是指身業、口業、意業,「功」就是功能。

一、「口業無功」。下品下生的人,雖然他的業是五逆十惡,可是他隨順善知識,善知識要他念佛,他就跟著念佛,但是他是在很慌亂的情況下跟著念,在這種情形下,他並不曉得自己是在念什麼,不是像我們有寂靜的心與閒暇的時間,一句、一句很清楚的念佛。所以就口業來講,幾乎沒有功能。

二、「身業無功」。就身業來講,他痛苦的躺在病床上,身體一直在敗壞,根本不能拜佛修行,所以就身業來講,他完全沒有功能。

三、「意業無功」。就意業來講,他當下的心是慌亂的、痛苦的,沒辦法穩定地、寂靜地、清楚地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或者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正所謂業識茫茫、六神無主的狀態,所以他的意業也是沒有功能的。

就口業來講,他雖然有隨著善知識在口稱,但三業以意為主,既然意業失功,口業的本身也就沒有了作用功能,雖有口稱,發出聲音,就像醉人答語、夢人說話、鸚鵡學舌、山谷迴響,你能說他有什麼業不業嗎?因此三業對他來講是沒有功能的。

他的念佛是怎樣一種狀況呢?就好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沈溺在大海中,眼看就要滅頂了,他拼命的呼救著,這樣的人,一定是碰到什麼東西就抓什麼東西,希望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他浮上水面,這時他的呼救是出自內心的、至誠懇切地,這種心情就是「至心」,只有懇切求救的心而已。至於什麼法他未必曉得,他只是想抓,大木板也抓,小木棍也抓,只要是碰到的東西,當下就是他所有的依靠。這樣的人念佛,他並不知道這一句佛號有什麼功能,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效果,他都不知道,只是人家教他念,他就慌亂地跟著念。所以經文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他就「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雖然有口稱,但是三業無功,三業無功的念佛也能往生,顯示往生之功德、功能,不在眾生這邊,完全在彌陀這邊,眾生只要稱念,佛名之力,必使往生,這就是「完全他力」,也就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佛為此機所成至極易行之法,即是淨土宗特色之「本願稱名」,「本願稱名」即是三業無功,全憑佛力,不藉機作,但稱佛名,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就像鸚鵡念佛往生,鸚鵡也不知道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功能,也無所謂信不信,所以牠意業無功。牠也不是像人能夠禮佛拜佛、或至少合個掌,所以身業無功。牠只是靠嘴巴無意識的慣性地念佛,這樣也能消牠生死之罪,也能讓牠往生極樂世界,是靠什麼力量?完全是靠名號的力量。又如我們要到彼岸,只要坐在船上,這一條船自自然然、安安穩穩的就把我們從此岸載到彼岸,你在船上需要幫忙劃漿嗎?不需要,需要幫忙做其他的服務嗎?不需要。六字洪名就是大願船,我們只要依自己的根機,老老實實的念佛,就能從極苦的此岸到達極樂的彼岸。

怎樣叫做老老實實的念佛呢?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修雜行,不好玄奇高妙,只是專一地、單純地專稱彌陀佛名。再者,你是怎樣的根機,就以那一種根機去念佛,這就是老實。如果是在家眾,就以在家眾的身份來念佛,不要說我是在家居士,可是我要學出家人,一定要住在寺院念佛,這樣就不老實。我們是凡夫,有貪瞋癡、妄想雜念,我們就安於這種身份來念佛,這就是老實。如果我們是凡夫,卻要高攀聖境,要學羅漢、學菩薩、學根機銳利的人那樣的念佛,這樣就不老實,因為根本做不來。

所以,是什麼身份就以什麼身份念佛,是在家眾就以在家眾的身份念佛,是出家眾就以出家眾的身份念佛,不管有無雜念、心清淨與否,只要念佛就一定往生。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功夫成片的「禪定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深入經藏、廣學多聞的「智慧念佛」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要發四弘誓願的「菩提念佛」才能往生。我們往生是靠彌陀的願力,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所以淨土宗是「本願念佛」。

早上淨宗法師有為大家開示「淨土宗的特色」,特色的第一點就是「本願稱名」,顯示淨土宗的宗旨「專稱彌陀佛名」是「本願稱名」,不是三學念佛,不是六度念佛,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的本身就合乎彌陀的本願力,彌陀的本願力就是佛力,使念佛的眾生人人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即使他五戒不具足,即使他難免妄想雜念,不能功夫成片,即使他沒有文化不能深入經藏,即使他還是凡夫心不能真正發菩提心,即使他沒有修習三學六度,通通都能夠往生,因為能夠往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靠「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名號本身具足能夠消除我們生死之罪的功德,具足能夠橫超到極樂世界的功德,具足到極樂世界能夠快速成佛的功德,因為這樣,才能讓任何的眾生、任何的根機,都能夠平等、無條件的往生到涅槃的極樂世界,這就是「本願稱名」。

這一句彌陀佛名是萬德洪名,所以往生極樂世界跟你有沒有智慧沒有關係,跟你有沒有學問沒有關係,跟你有沒有修行沒有關係,跟你有沒有清淨心沒有關係,跟是善、是惡也沒有關係。那有關係的是什麼?跟我們有沒有「專稱彌陀佛名」有關係。如果有專稱彌陀佛名,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往生極樂國土涅槃的世界,如果沒有專稱彌陀佛名,那必定是隨緣雜善,恐難往生。

由此顯示,往生是全憑佛力,非凡夫之力,凡夫之力沉,彌陀之力升。是絕對他力,「他」跟「自」是相對的,他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佛力、阿彌陀佛的功德,我們只要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到達涅槃的極樂世界,所以說「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第六點:「顯以惡人、臨終、十念,攝善人、平生、多念」。

下品下生是惡人,而且是臨終的時候才念佛,他也不是念很多,頂多十句,他都能夠往生,何況我們惡不至五逆,而且從現在開始就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怎麼可能不往生呢?所以,下品下生是以一種最低的情況來含蓋所有的情況,是以惡人的臨終十念來含蓋善人平生就開始念佛,不只念佛十聲,而是百千萬億聲。意思就是:所有眾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彌陀極樂無為的涅槃世界。

如果沒有下品下生經文彰顯的話,我們對往生就沒有信心,內心會懷疑:像我這一種惡人,念佛又沒有達到某一種工夫,恐怕不能往生,恐怕沒有達到阿彌陀佛的要求吧?可是由於有下品下生的經文,令我們感到安慰,因為我們即使有貪瞋癡,即使有惡念,但都比下品下生的人還善良,下品下生的眾生也是彌陀所救度的對象,而且阿彌陀佛絕對有能力能救他,這樣的根機都能往生了,這就表示我也能往生。

凡夫起心動念,不是善就是惡,而惡多善少。以大乘來說,起心動念就犯戒了,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有沒有犯過錯?有沒有殺生、害命、吃肉?有沒有欠錢借物不還或未經同意而取用?有沒有做生意抬高價?(眾答:有)這樣都算是殺生、偷盜。有沒有起念邪淫過?有沒有妄語過?有沒有說人家的是非?(眾答:有)所以我們都是惡多善少。

人生在世,有善多惡少,有惡多善少,有善惡俱多,有善惡俱少,有唯惡無善,但沒有人是唯善無惡的,除非是阿羅漢。

所以,由下品下生「惡人」、「臨終」、「十念」的往生,才顯示我們任何一切眾生都能往生。

第七點:「顯念佛往生,行是易行極致,益是無上涅槃」。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行是易行極致」,「行」就是方法。惡人臨終也能夠念佛往生,就像前面說的,三業無功的念佛也能往生,還有比這更易行的嗎?所以是「易行極致」,亦即念佛是最容易的法門,沒有比這個容易的了。而利益上來講是「無上涅槃」,往生極樂世界就一生補處,超越聲聞、緣覺,超越一般的菩薩,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

第八點:「顯定散二益,不如念佛;定散而行,為歸念佛。(《觀經》〈流通分〉言:「持無量壽佛名」,善導釋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第九點:「顯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彌陀救度,無一遺漏。」

第十點:「顯佛教之大慈大悲,體現在彌陀之救度」。

自視最下根機,專修無上大法(專稱彌陀佛名)。

因為時間的關係,第八、九、十點的內容,就不再解釋了,其實有關的內容前面也都有涉及到。大家回去如果用心看,應該也能理解,今天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