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2024龍年新春講話
  2.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3.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4. 2023中元開示
  5.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8.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9.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0. 2022中元開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4.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5. 念佛超度之勝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18.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1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彌陀誕開示
  27. 2020中元法會開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無常三根本
  31.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2.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節開示(2019)
  34.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5. 豬年話豬
  36.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37.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38. 受戒與持戒
  39.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0.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種成佛法
  42. 橫超的淨土法門
  43. 往生與預知時至
  44.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6.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49.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1. 彌陀願心的根源
  52.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點
  54. 慈心法門
  55. 念佛不妄語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57. 淨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59. 為何吃素?
  60.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1.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2. 愛與佛命
  63. 不請之友
  64.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5. 學佛的目的
  66. 說愛(二)
  67. 說愛(一)
  68.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69.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1.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2. 「以誠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4.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5. 在心、在緣、在決定
  76. 佛教點燈的意義
  77.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處?
  80.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1.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蓮
  84.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彌陀救度
  86. 為新戒比丘開示
  87. 歸依勸囑
  88.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89.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0.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1.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2.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3.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4.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5.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98.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99.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2.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3.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5.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6.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07. 阿彌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3.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4.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5.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6.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17.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善導大師〈讚佛偈〉: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傳統〈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傳統〈讚佛偈〉是北宋擇瑛法師所寫的,這位法師名氣不高,一般也不知道。擇瑛法師這一首〈讚佛偈〉是根據什麼所寫的呢?完全是根據《觀無量壽經》,前面六句是根據《觀無量壽經》的「第九觀」,後面兩句是根據「九品」文段而來的。

  《觀經》言:

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

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
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由《觀經》此文,便知傳統〈讚佛偈〉前面六句,都是在描述《觀經》第九觀(真身觀)的內容,亦即把這一段經文濃縮為六句。這樣的濃縮,方便持誦,可是就意義內涵來講,並沒有顯出彌陀本願的深度與廣度。反觀善導大師的〈讚佛偈〉,就有把這一段經文的功能力用,讚歎、宣說出來。

  淨土宗是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但其實談起「淨土宗」,不論在教理的架構或祖師的傳承,只有善導大師這個法脈才具備宗派的條件。對於這樣的見解,如果不瞭解教理,就不容易肯定;反之,如果瞭解教理,或者在佛學院有上過課的話就會肯定,必須屬於善導大師這個法脈,才堪稱為純正的淨土宗。

  因為善導大師這個法脈承接於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又承接於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則向上承接於龍樹、天親菩薩,而龍樹、天親菩薩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完全都是融會貫通淨土三經,把淨土三經的精華,全含攝在核心著作之《易行品》以及《往生論》中,所以龍樹菩薩對淨土法門最大的奉獻就是《易行品》。至於天親菩薩,雖然他專弘唯識,可是在淨土法門卻寫了一部影響深遠的《往生論》。接下來的曇鸞大師就是會通這兩位菩薩的淨土思想,寫了一部《往生論註》,註解《往生論》,然後經過道綽禪師下傳善導大師。善導大師二十幾歲時就證入念佛三昧,自古以來,被公認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並且寫了五部九卷的著作,把淨土法門整個開宗立派所應具備的教理、架構統統呈現出來,所以淨土法門到了善導大師是集大成者。

  因此,就闡揚淨土的歷代祖師來講,只有善導大師這個法脈是最專精、最純粹的淨土法門,可惜的是,善導大師這個法脈的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從中國失散,只有《往生禮讚》被冰存在一部拜懺的本子裡面,其他的著作都在中國消失了。善導大師的著作雖然在中國消失了,可是在日本卻被完全保留著,而且長久以來,由於有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的思想,創建日本淨土宗,因而善導大師的著作思想在日本源源不斷的傳承到現在,而且被發揚光大。

  而中國的淨土法門呢?唐朝末年之後,就沒有善導大師這種思想、內涵了,所傳承的大部分都是以天臺宗的思想為主,像北宋時代的知禮大師或慈雲大師,他們都是天臺宗行人,他們是「教宗天臺,行歸淨土」,所以一方面講止觀,一方面也著作淨土的文獻;另外一位元照律師,是律、淨雙修的;還有明朝末年蓮池大師寫《阿彌陀經疏鈔》,也是揉合天臺、華嚴和禪宗的思想來註解《阿彌陀經》;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師,他的高著《阿彌陀經要解》,同樣是以天臺思想來註解《阿彌陀經》,這些大師們的思想著作長期影響後來的中國淨土法門,但可惜完全看不出善導大師思想的影子,為什麼?因為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著作,既然沒有在中國傳承、弘揚,所以他們也無從接觸,也就流露不出那個思想來,結果所註解的都是摻和了聖道、自力、難行的成分,失卻了淨土法門他力、易行的特色。

  在淨土宗的十三位祖師當中,只有出生在唐朝的少康大師、法照大師有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思想,所以法照也好,少康也好,他們的淨土思想是跟善導大師一致的;以近代來講,則只有民初的印光大師有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思想。

  也因此,自古以來淨土宗的〈讚佛偈〉都用擇瑛法師的。現在我們可以說福德因緣具足,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著作思想已經回歸本國,除非沒有接觸到,不曉得它的殊勝、難得,既然知道了,尤其我們的法脈是善導大師的法脈,而我們這一位祖師另有更具深廣度的〈讚佛偈〉,當然就要回歸祖師,恭誦我們這個法脈的祖師所寫的〈讚佛偈〉。

  在共修或法會的時候唱誦善導大師這首〈讚佛偈〉,除了因為此偈屬於我們這個法脈傳承的祖師所作之外,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讚佛偈〉有它深廣的涵義,這方面可以從文獻來瞭解,能寫出這樣內涵的讚偈者,自古以來,除了善導大師之外,蓮池大師也好,蕅益大師也好,其他祖師也好,都未能寫出這樣內涵的讚佛偈。

  面對這樣深廣的內涵,一般而言,如果沒有涉獵我們這個法門的教理,沒有聽聞解說的話,那也看不出來,所以今天就藉著這個機會來跟大家研討這一首〈讚佛偈〉。為了讓大家對這首〈讚佛偈〉的內涵,能夠聽聞之後仍然可以留在心中、留在手邊溫習,所以我就寫了一份補充講義。

  善導大師這一首〈讚佛偈〉,前面三句也是從《觀經》第九觀(真身觀)的經文而來的,而且是把這個經文濃縮包含在前面三句當中,更把經文的內涵、功能力用都發揮出來。傳統的〈讚佛偈〉只有描述經文,可是經文的宗旨、功能力用、殊勝之處,卻沒有顯現出來。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體會這一首〈讚佛偈〉殊勝的內涵與法味。我一方面帶領大家念讀講義,一方面稍為解說:

此偈含三經要義,三經正意,三佛本懷:唯在念佛往生,顯明第十八願之旨。

當知三經一致,唯以專念得生為宗。

  「三經要義」,善導大師這首〈讚佛偈〉總共有八句,這八句的〈讚佛偈〉是涵蓋淨土宗的正依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核心要義,也就是念佛。

  「三經正意」,三經主要在說什麼?都顯現在這一首偈子當中。

  「三佛本懷」,三佛就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三佛的本懷在哪裏?也顯現在這一首偈子。

  透過這一首偈子,讓我們知道三經的正意、三佛的本懷,在於使眾生專念彌陀佛名,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所以這一首偈子,顯明三經的正意,同時也歸根結源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尤其是其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因為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與修行,就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彌陀名號,也沒有我們的念佛往生,當然也沒有釋迦牟尼佛來宣揚這個法門,也就沒有十方諸佛來證明這個法門,所以溯本歸源,就是彌陀第十八願。

  「當知三經一致,唯以專念得生為宗」,透過這一首〈讚佛偈〉,讓我們了解淨土三經的宗旨,並非各別不同,而是三經一致的。雖然釋迦牟尼佛在不同的場合,跟不同的徒眾,從不同的角度講這一個法門,可是並不是說這一部經跟那一部經的宗旨、目標、方法不一樣,不是的,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所以是「三經一致」的。

  每一部經,概括來說都在講兩件事情,哪兩件事呢?就是「目的」與「方法」。《阿彌陀經》很簡短,一開始就在講極樂世界多麼的殊勝莊嚴,目的是為什麼?就是讓我們嚮往,成為我們所嚮往、所追求、所要去的地方。《阿彌陀經》的目的是這樣,所以,一開始講極樂世界,廣說極樂世界的莊嚴,來讓我們深生欣慕,如果極樂世界還有痛苦,還有輪迴,還有煩惱,那我們不會嚮往;極樂世界是沒有三惡道,沒有六道輪迴,沒有生老病死,沒有煩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旦到了那裏,就能夠顯現出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具足四十八願,誰不嚮往呢?但是嚮往歸嚮往,境界那麼殊勝,要到那裏的方法如果困難不易做到的話,跟我們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可是,如果這麼殊勝的地方,他也能去,我也能去的話,那就跟我們有絕對的關係了,這個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可是,要到極樂世界要怎麼去呢?《阿彌陀經》接下來就講往生的方法,就是「執持名號」。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要到極樂世界並不困難,很容易。當然,那樣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涅槃的境界,少善根福德肯定不能到達,必須多善根多福德,然而一般凡夫哪有善根福德?何況要多善根、多福德。可是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他在五劫思惟當中,就為我們做好了完整的思惟,在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當中,已經為我們積植了能夠到極樂世界多善根多福德的功德資糧,這些功德資糧在哪裏?就在這一句佛號中。所以這一句六字名號,叫萬德洪名,表示我們只要執持名號,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必定能夠到極樂世界。

  總之,《小經》《大經》《觀經》,都在講什麼?講目的地是極樂世界,講方法是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正定業。所以三經都是一致的。

  《觀經》講十三觀,講十三觀做什麼?我們又做不到,講這些用意何在?雖然做不到,可是曉得極樂世界是這麼莊嚴的話,就會嚮往;既然嚮往,那就告訴你,只要專念彌陀佛名就能夠去。所以《觀經》前面很長的經文,講定善的十三觀,讓我們瞭解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而生起欣慕嚮往之心。因此善導大師說:「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最後講執持名號,怎麼執持名號呢?最後結論的經文說:「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釋迦牟尼佛要阿難尊者領受傳下去的,不是觀無量壽佛像,而是「持無量壽佛名」,這個就是「持名」。可是《觀經》講到這裡就要結束了,並沒有就為什麼要執持名號做進一步的發揮,而是改在《阿彌陀經》中發揮,所以《阿彌陀經》是淨土三經的結論經典。不過追根究底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專談阿彌陀佛如何發願,如何修行,所建設的極樂世界是怎樣的莊嚴,他成佛的因果,和我們凡夫往生的因果,在《無量壽經》裏面都有談到。善導大師這一首〈讚佛偈〉就是把淨土三經核心要義扼要的展現出來,所以這裏說「當知三經一致,唯以專念得生為宗。」

前三句屬《觀經》,依《觀經》「第九真身觀」之文而造句,正顯《觀經》正意,開闡二尊大悲心要之經文,善導〈定善義〉廣舉三緣及三經證文為釋。

  前面三句偈語是依《觀經》而造的。第一句:「彌陀身色如金山」,就是依據《觀經》第九觀第一段的經文:「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而來。

  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身」,就是「彌陀身色如金山」,這個金,就是閻浮檀的金,閻浮檀金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黃金當中最殊勝的,一般的黃金如果放在閻浮檀金當中就失色沒有光輝了。夜摩天是欲界天第三天,夜摩天的閻浮檀金不是我們人間的閻浮檀金,它是天金,阿彌陀佛佛身的金色,不只是比人間的閻浮檀金殊勝,也比天界的夜摩天閻浮檀金還要殊勝,而且殊勝無以倫比,是天金所不能比擬的,當然「阿彌陀佛身金色」、「彌陀身色如金山」,這個「金」用夜摩天閻浮檀金只是一種譬喻、形容,是根本不能比較的。

  又,佛教所謂的金,或黃金,有清淨、不變、高貴三義。

  善導大師說:「彌陀身色如金山」,要用金山來形容彌陀的佛身,也有他很深的涵義。顯示彌陀救度是平等無差別的(清淨),永不改變的(不變),超越諸佛的(高貴)。

《金光明經》言:「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等金山。」

《易行品》言:「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易行品》是龍樹菩薩所寫的,這一段文是龍樹菩薩〈讚佛偈〉當中的第一首。善導大師這首〈讚佛偈〉第一句「彌陀身色如金山」是融合了《觀經》《金光明經》《易行品》這些經論所造句的,所以是有它特殊的含意。

  這一首偈主要的含意,是在下面這兩句:

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

  這是依《觀經》「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文所造句。

  充滿大宇宙的彌陀光明,有什麼功能力用呢?善導大師闡釋說:「唯有念佛蒙光攝」,只有念佛才能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若不念佛即不蒙彌陀光明攝取不捨。顯示光明與念佛,念佛與光明,相感相應,彼此一體不離,永在一起。「光明攝取念佛眾生」,這一種容易又殊勝的功能力用,在善導大師這首〈讚佛偈〉第二句、第三句就有突顯出來。所以善導大師是以前面二句「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來涵蓋《觀經》第九觀的經文,以第三句「唯有念佛蒙光攝」來闡發《觀經》經文所要講的背後之義。

  這三句之中,前面二句一般都可以造得出來,但是第三句一般就造不出來了,連想也不敢想。「唯有念佛蒙光攝」,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唯有念佛才蒙受光明攝取,背後的意義在說明,如果不是念佛的話,即使阿彌陀佛的光明,再怎樣的遍照十方世界,也跟阿彌陀佛在這一方面沒有感應道交,沒有蒙受彌陀光明的利益。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是有道理的。因為彌陀之體、名、光,三者一體。念其名即蒙其光照。因名與光一體之故。故善導大師說「光明名號」。若不念其光明之名號,即與其光明無關,自然不蒙其光照。有其因則有其果,無其因則無其果。

  自古以來,很多人讀誦、註解《觀無量壽經》,卻往往看不出經中所要彰顯的這一層涵意,我們如果沒有看到善導大師這一首〈讚佛偈〉,當然也就不曉得經文有存在這一種特殊的意涵。

  另外,《觀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一段文,也是整部《觀無量壽經》結晶的地方。剛剛所講的,《觀無量壽經》的結論「流通文」並不是流通「觀無量壽佛像」,而是流通「持無量壽佛名」,為什麼?因為持名念佛能蒙受彌陀攝取不捨,如果不是持名念佛就不能蒙受攝取不捨。像這樣重要的教理,如果沒有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的話,誰有智慧能夠闡揚出來?誰有這個膽氣敢講出來?歷代祖師沒有人敢講這樣的話,說「唯有念佛蒙光攝」。

明闡專念彌陀,利益特別殊勝之要義、要處。

  「明闡」是清楚的顯現。十方眾生──不論在家、出家、男女、老幼、智愚、善惡,專念彌陀的利益與特別殊勝的要義、要處,都在這一首偈中顯現了。

  善導大師〈讚佛偈〉說: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

  雖然彌陀光明遍照十方,可是「唯有念佛蒙光攝」,只有念佛才能蒙受光明攝取不捨。意思是說,只有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才攝取不捨,才蒙受彌陀佛光的利益;不念阿彌陀佛,念其他的佛也好,其他的咒也好,其他的經文也好,修其他的法門也好,統統不能蒙受彌陀光明的利益,什麼利益呢?就是蒙佛「攝取不捨」。「唯有」這兩個字是非常斬釘截鐵、非常肯定的語句,不是不定或者是或然的。

  為什麼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念其他就沒有呢?對這個問題,善導大師特別在《觀經疏》設立問答詳細的解說,內容在《淨土宗聖教集》614頁的地方,也就是「善導〈定善義〉廣舉三緣及三經證文為釋」。三緣即是「親緣、近緣、增上緣」;三經即是《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以此三經的宗旨來做為解釋,讓我們曉得,喔!原來如此,唯有念佛蒙光攝,若不念佛就不能蒙光攝,彌陀光明唯攝念佛者,不攝其他雜修、雜行。

  再者,透過這首〈讚佛偈〉,我們馬上就曉得這個法門特殊的行法在哪裡?就在「專稱彌陀佛名」,無二亦無三。那有什麼利益呢?利益非常殊勝,難以思議!就是永遠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這個給我們安心、安穩、有希望。

  一般人或許認為,要往生極樂世界哪有這麼簡單?那是佛的境界,一到極樂世界,三界六道永遠斷除;一到極樂世界,就進入正定聚、不退轉。以自力修行的話,進入正定聚、不退轉,起碼要到達初住菩薩境界,極樂世界的不退轉又是超越初住的位不退,超越十迴向的行不退,超越初地的念不退(或說八地念不退),他的不退轉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旦往生都是進入阿鞞跋致,而且進入一生補處,這樣的殊勝,誰敢說他能去,誰都不敢妄想說我能夠去,我能夠擁有這樣的身分以及好處。但是透過這一首〈讚佛偈〉,我們就曉得,不只高僧大德、上根利器的人,即使像我們一般凡夫俗子、一般根器頑劣業障種子,也都能夠平等往生。

  善導大師說「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光明有照也有攝,但是唯有攝取念佛眾生,這「照」跟「攝」的通別是怎麼樣呢?請看:

  照攝通別之異,就斷句有二: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觀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經文,一般有這二種斷句,斷句不同,意義就不同,所以意義也有二:

照者廣通念佛及諸行等機,攝唯局念佛。

  第一段的斷句涵意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任何一切眾生,是廣通於念佛的眾生也好,或者觀佛眾生也好,或者修其他法門的眾生也好,都平等的、普遍的給予佛光普照,所以說廣通於任何根機。「攝,唯局念佛」,攝取不捨就只限於念佛的眾生,沒有念佛的眾生,就無法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這個就是通、別。「通」,光明普照任何根機;「別」,只局限於念佛的眾生,攝取不捨。這是第一段斷句的涵意。

照攝共唯念佛,不照餘行者。

  第二段斷句涵意,彌陀光明所照的,以及所攝取不捨的,這兩種功能統統只限於念佛眾生,既不攝其他的行者,也不照其他的行者。所以這一段的經文,由於斷句的不同,涵意也不同。

  這兩種斷句都說得通,為什麼?「照」的目的就是要「攝取不捨」,不是攝取不捨,那就不是照。從佛的平等慈悲來看的話,是普照一切眾生,但就內涵來講,只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樣的話,就分出兩種光明:

色心二光──色光遍照以調熟;心光攝取而不捨,契佛心故。

  「色光」就是身上所發出來的光明。身上所發出的光明就是普照一切眾生的光明,不分念佛、不念佛,且有調熟的功能。也就是說,眾生根機有分初機與老參,初機肯定不瞭解這個法門的特色,還在於調熟的階段,還沒有成熟,還沒能成為「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人,阿彌陀佛的佛光仍然普照著他,這種身上的光明,就是調熟的光明。

  「心光」是攝取不捨的光明。為什麼說「心光攝取」呢?佛心是什麼心呢?《觀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的佛心相應,自然就蒙受心光的攝取,所以說「契佛心故」。接下來:

色心不二,色心遍照,非各恆別,唯就機分。

  身上的色光,以及心中的心光有不同嗎?沒有,色光和心光是一體的,是無二無別的,沒有心光就沒有色光,這個色光是從心光而來的,所以色光的遍照和心光的遍照,並非永遠的各個不同。所以就佛的光明來講,無所謂色光、心光,「唯就機分」,是只就根機的不同,才分出色光和心光。根機怎樣的不同呢?如果是專修淨土法門,專稱彌陀佛名,不雜修雜行的,就是這個法門的正機,那就是色心兩種光明,統統攝取不捨;如果不是專稱彌陀佛名,就表示他還沒有瞭解這個道理,還沒有信受,還沒有合乎這個法門的實踐,就與這個法門的教理不相應。天親菩薩說:「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曇鸞大師說:「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所以有沒有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是就根機上來分的。

佛心雖平等,根機有親疏;本願及三緣,唯攝取念佛。

  佛心是平等的,不管這個眾生有信無信、有念佛沒念佛,阿彌陀佛都想要救他。可是佛心雖然平等,根機卻有親有疏,所謂「親」就是他瞭解這個道理,相應這個法門,「疏」就表示他還沒有瞭解這個法門的道理,還不相應這個法門。「本願及三緣」,在《觀經疏》〈定善義〉(《淨土宗聖教集》614頁),善導大師用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來解釋為什麼只有念佛才蒙受彌陀的攝取不捨。所謂「親緣」就是: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這段「親緣」的法語就像白話文,一看就懂,不用解釋。如果不念佛,那跟阿彌陀佛就不親了,怎麼能夠蒙受光明攝取不捨呢?再來是「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不管我們知不知道,或者有沒有刻意想見佛,那都沒關係,只要念佛,佛就應現在我們的眼前。可能有人會想:我看不到啊!那是因為我們還有煩惱障礙住,阿彌陀佛巴不得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可是雖然看不到,我們一念佛,阿彌陀佛就應聲而現了。就像出生就瞎了眼的孩子,他看不到父母,父母會離開他嗎?不會啊!這個孩子在恐懼的時候,叫一聲「媽!」媽媽就立刻應聲「我在這裡」!

  第三是「增上緣」,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有無礙的光明力用,所以能夠有增上的強緣,讓我們離開娑婆往生極樂,快速成佛,所以善導大師就解釋說: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念佛就能消除生生世世以來的罪業,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親自率領清淨大海眾菩薩前來迎接,我們即使生生世世的障緣再怎麼多,都無能障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這豈不是增上強緣嗎?所以善導大師就以這三緣來解釋為什麼「唯有念佛蒙光攝」之理。

  善導大師接著以比較的方式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對往生極樂世界來講,其他法門雖然也是善事功德、殊勝法門,可是如果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來比的話,就一點都不能比了。為了證明這個道理,善導大師在這個地方就引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等淨土三經來做證明。

  剛才已經解釋,三緣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親緣、近緣、增上緣」,那「本願」呢?善導大師就舉出《無量壽經》而說:「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的,只有第十八願,以第十八願涵蓋其他四十七願,第十八願就是本願,所以善導大師就用三緣跟本願的道理來解釋親疏。

  念佛就是親,就蒙彌陀攝取不捨,如果不是念佛,不是專修,就是疏,就沒有蒙受攝取不捨,為什麼?因為「本願」「三緣」「攝取不捨」是一體的,互為因果的,一切來自於本願,如果沒有本願,連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都沒有,何況親緣、近緣、增上緣,所以三緣來自於本願。因為有這三緣的功能力用,所以才攝取不捨,所以說本願即三緣。因此,光明唯攝取念佛人。

攝取光明如月,專念彌陀如水;
攝取月光之影,恆宿專念之水。

  阿彌陀佛的攝取光明如同天空中的月亮,眾生專念彌陀名號,就好像地面上的水,天上有月亮,地面如果沒有水,月亮的影子顯現不出來,地上雖然有水,天上沒有月亮,水中也沒有月影。阿彌陀佛攝取光明就好像月亮,我們只要念佛,月亮的影子就能夠映現在水中。那如果水收藏在家裡,沒有放在外面,或者這個水,用蓋子蓋起來,月亮能夠映照進去嗎?也不能映照進去。我們學佛者稱為「機」,這個「機」就像機器,機器不能自動運作,要靠人操作才能動起來,學佛的根機也必須受教化,然後才有信心。信如手,有手才能取物,有信才會行持。

  「攝取月光之影,恆宿專念之水」,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光明,「恆宿」,永遠都和念佛的眾生不相捨離,好像月和水、水和月是一體而不離的。當然,如果不專念佛就表示這個水是蓋起來的,一旦蓋子打開,就表示他對這個法門的疑惑消除了,疑蓋拿起來了,所以理明信深、願切行專,道理瞭解了,就能夠專於這個法門的行持。

彌陀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彌陀,
彌陀眾生,常相親近,一體不離。

  請問大家,阿彌陀佛有沒有憶念眾生?我們眾生要不要憶念阿彌陀佛?做父母的有沒有憶念兒女?做兒女的要不要憶念父母?如果能夠這樣相互憶念的話,彌陀跟眾生、眾生跟彌陀,就如同月與影、影與月一樣常相親近,而且是一體不離。月影跟水、水跟月影有沒有離開?沒有離開,它不是一體不二,可是卻是一體不離,表示我們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體的,雖然阿彌陀佛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萬德莊嚴,而我們凡夫既沒有證入三身、四智,也沒有轉識成智,是貪瞋癡業障具足,阿彌陀佛不是凡夫,凡夫不是阿彌陀佛,可是念佛眾生卻與阿彌陀佛一體不離,永不離開,等到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

平生之時即已攝取,直至臨終之最後仍然不捨。

  「攝取不捨」是什麼意思呢?是在平生的時候就已經攝取,也就是平生的時候就已在保護我們了,一直到臨終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貫徹始終,攝取保護,沒有捨離,所以說「攝取不捨」,這是從豎的來講。從橫的來講,佛心平等,你是出家人,你念佛,阿彌陀佛攝取不捨;你是在家人,你念佛,阿彌陀佛也照樣攝取不捨,不會因為出家在家而有不同;你是高僧,根機銳利,一念佛就心中清淨,我們是凡夫俗子,煩惱業障深重,念佛還是妄想雜念紛飛,可是阿彌陀佛的攝取並沒有不同,也沒有差別,依然平等,所以說「平生之時即已攝取,直至臨終仍然不捨」。

  那彌陀憶念眾生,如果眾生不憶念彌陀的話,能夠攝取不捨,能夠常相親近、一體不離嗎?不能。就好像父母憶念兒子,可是這個兒子如果沒有把父母視為親生父母,沒有將自己視為父母的親骨肉,認為我只不過是義子,這樣的話,那種感情,那種心理狀態,跟親生的兒女、親生的父母關係肯定不一樣。

  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我們,如果我們不能理解這個道理,只知道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想要往生,雖然有念佛,可是認為還要再另修其他法門來補助,才有把握往生,甚至誤以為平常念佛要念到怎樣的境界,臨終時也要維持在怎樣的境界才能夠往生,如果執著要這樣才能往生的話,我們能夠全身心的、打自內心的憶念佛嗎?不能。因為你把這親生父母認為是外人,雖然他有愛心,可是在關係上,沒有這麼密切的關係。

  所以,淨土宗講「唯」、講「專」,原因就在這裡。彌陀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彌陀,一對一,這樣的話,就能夠一體不離。就像女人就只有一個丈夫,如果有兩個丈夫的話,該怎麼辦?而男人只有一個太太,就一對一,否則如果有三妻六妾,那將怎麼辦?我們跟彌陀,彌陀跟我們,也是一對一,彌陀憶念眾生,眾生也憶念彌陀,彌陀始終憶念眾生攝取不捨,我們眾生也始終憶念彌陀,也是念念不捨,而且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這叫做「唯有念佛蒙光攝」。

  讚偈的下一句是「當知本願最為強」,這是引用自《無量壽經》;接下來四句是,釋迦牟尼佛的勸說、十方諸佛的證誠,也就是「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花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這是引用自《阿彌陀經》。這幾句就將我們這個法門的因、果、方法、目的,還有境界,簡潔扼要的顯明出來。

  所以這一首讚偈,給我們念佛人以及所有修行者最後的希望、最顯耀的光明。不然一個修行者,在深山古剎、住山閉關修行一輩子,貪瞋癡依然存在,本具佛性一點也沒有證悟,那這口氣一斷,依然三界六道輪迴,怎麼辦?一般修學傳統淨土法門的人往往認為:要往生極樂世界,哪有那麼簡單?哪可能要念佛就能夠去?如果這樣想的話,天下的眾生豈不都往生極樂世界了?但可惜,他並不知道事實確實是如此!為什麼?因為背後有彌陀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彌陀的本願之力。如果是以我們自己的力量往生,確實沒有我們的分,我們何德何能?沒有智慧、沒有修行、沒有德能;之所以能夠往生,是只要我們念佛,自然有彌陀的願力攝取不捨,所以看到這一首〈讚佛偈〉,給所有修行人,尤其是淨土法門的人,莫大的安慰、安心與希望!

  我們讚歎佛的智慧慈悲,讚歎佛的威神功德,如果不能把阿彌陀佛這樣的功能力用顯現出來的話,不只不是讚歎,甚至是在謗佛謗法,為什麼?阿彌陀佛的悲心在哪裡?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八個字比較深,一般人理解不來,基督教講博愛,講神愛世人,講一個愛,叫愛心,佛有沒有愛心?當然有!而且佛慈悲的深廣度都超越博愛,超越世俗所講的愛心。

  佛如果不能救我們,表示他力量不足,佛如果有力量能夠救我們而不救,表示他沒有愛心,但是佛不但有愛心,而且有無盡的能力,不但有無盡的能力,而且有深廣的愛心。阿彌陀佛是光明無量之佛,是壽命無量之佛,光明顯現阿彌陀佛的智慧、威神的能力,壽命顯現阿彌陀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的愛心,所以佛不只愛我們,不只有能力救我們,而且更把我們救離三界,同時救到涅槃的極樂世界。

  能夠這樣的讚歎佛,才是真正的讚歎,不然如果說我們在讚歎佛,可是這尊佛不能救度我,可見這尊佛與我們的關係還有限度。而十方諸佛中,也只有阿彌陀佛的慈悲與力量能夠平等救度十方眾生,可是你沒有讚歎出來,那就不是真的讚歎了。雖說「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可是獨獨漏了我,那這樣是讚歎嗎?十方諸佛的名號能夠被尊稱為萬德洪名的,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尊佛,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貪瞋癡都特別深重,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貪瞋癡煩惱特別深重的眾生,都投胎到娑婆世界來,因此娑婆世界的眾生比較難度,《悲華經》就說「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以如果有佛能夠救度千佛所不能救的眾生的話,豈不顯現這尊佛超越於千佛?千佛就表示十方諸佛,因此《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就讚歎阿彌陀佛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光明是智慧之相,智慧就是救度眾生的能力,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之所以諸佛所不能及,是因為阿彌陀佛能夠救度的,諸佛未必能夠救度,諸佛不能夠救度的,阿彌陀佛都能夠救度,所以這一尊佛才稱為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佛不能。我們在讚歎阿彌陀佛,如果不能這樣的讚歎,那就不是如實的讚歎,所以善導大師的這首〈讚佛偈〉,就是如實的在讚歎阿彌陀佛。

當知本願最為強──此句屬《大經》。

  「強」有三義:

  一、超諸佛。「我建超世願」「發願踰諸佛」,之所以超踰諸佛,主要在第十八願。

  二、增上緣。(弱因強緣:碳素成碳與鑽之喻;水成冰塊與液體之喻。念佛往生成佛,誦經或其他不能,如〈法華尼生為官妓〉。)

  三、不受時與機所限。即便是法滅之時的眾生念佛,也必定往生成佛。

本願與非本願,名號與非名號,難行與易行。

  「本願與非本願」,因為有《無量壽經》裡面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做為強緣,使得凡是念佛的眾生,因為有第十八願之故,就能夠蒙受彌陀無礙光明的攝取不捨。緣有強緣、弱緣之別,第十八願是強緣,強緣就是絕對的、百分之百的,毫無不定的、或然的,這就顯現出本願與非本願之別。因為我們念佛相應於本願,故能往生成佛,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法門就不相應於本願了,所以說「本願與非本願」的差別。

  「名號與非名號」,第十八願所講的只有「專稱彌陀佛名」,沒有講三學六度,也沒有講其他法門。三學六度是以自己的力量修行所必須的過程,當然也都是功德,並不是說三學六度不好,而是說,它不是第十八願,屬他力救度的第十八願只有講念佛,沒有講三學六度,無二亦無三;《阿彌陀經》也只講「執持彌陀名號」,也是無二亦無三;《觀無量壽經》到最後,也是強調要「專持無量壽佛名」,不是觀像,也不講其他法門,所以我們就專念彌陀名號。由此可知,若不能蒙受彌陀攝取不捨,是因為他不是專念彌陀名號,這是「名號與非名號」的差別。

  「難行與易行」,淨土法門之所以被稱為易行道,易在那裡?在於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除了念佛法門以外,其他的修行都稱為難行道,難在那裡?三學六度萬行,所有法門統統要修,可是,我們審視自己的根器,即使其中的一個法門,我們都做不到,所以說除了念彌陀佛名以外的所有法門,都是難行。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的特色在哪裡?在「易行」,所以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覺得困難重重,就表示你修錯或知見錯了,因為不合乎易行這個原則。淨土法門有一把秤子專門在秤是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合乎易行的就是純正淨土法門,不合乎易行的就不是純正淨土法門。

何故唯攝──本願故,光明名號故,名即法故。

  「唯攝」,唯攝還有哪些原因呢?「本願故,光明名號故,名即法故。

  因為第十八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成為南無阿彌陀佛了,所以凡是念佛的人,自然就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為什麼?因為這句佛號是光明名號。佛在《阿彌陀經》解釋阿彌陀佛的意義的時候,就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在《觀無量壽經》第九觀,就有說明這個光明的功能力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原來遍照十方世界的無礙光明,它的作用就在於攝取念佛眾生,一直到臨終都不捨離。

《小經》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觀經》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往生禮讚》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這三段文中,第一段舉出《小經》(阿彌陀經),說明彌陀名號的意義;第二段,《觀經》的「光明遍照」之文,進一步舉出彌陀名號的功能力用;第三段,善導大師把《小經》《觀經》的經文融合解釋,顯出彌陀佛光的功能力用,顯出只要念佛就能夠有怎麼樣的殊勝利益,所以《往生禮讚》這一段文,跟前面兩段經文天衣無縫的結合在一起,其中最突顯的就是「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表示阿彌陀佛無處不在,「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表示阿彌陀佛無時不在。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功能力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阿彌陀佛存在的目的在哪裡呢?阿彌陀佛張開佛眼,在尋找有哪一個地方、哪一個眾生在稱念我的名號呢?凡是念佛的眾生,阿彌陀佛就攝取不捨;阿彌陀佛豎起耳朵在傾聽,有哪一個地方、哪一個眾生,在稱念我名號呢?如果有的話,我要攝取不捨,所以說「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們若沒有念佛,跟阿彌陀佛當然就不相應,因為彌陀名號就是光明。反之,如果念佛就立即跟光明碰觸到了,馬上就跟光明結合到了,像月是有光的,我們如果是水,月影就能夠在水中顯現,我們如果不是水,月影怎麼能夠顯現呢?

  透過這個講義,大家應該能夠肯定、歡喜的接受善導大師這一首讚偈,「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如果沒有這樣解說的話,我們即使看、唱,覺得白紙黑字平淡無味,我本身也是如此,如果我沒有接觸到這個法脈、這一些教理的話,我看這一首偈也不會完全的理解,甚至會排斥,到底對不對啊?也許寫錯了,因為自古以來的書籍,都是抄寫,輾轉相傳,難免會有寫錯、脫漏的,就像一篇文章經過抄寫幾次之後,所謂「書經三寫,烏焉成馬」,烏和焉就寫成馬,或者烏馬寫成焉了,或許這首偈子有哪個地方寫錯,如果我們沒有瞭解偈的內涵難免會這樣想。然而透過解說還有引證,就曉得確實是如此,並沒有錯,讓我們覺得往生有分了,有了希望與安慰。

  唯有念佛就能夠蒙受彌陀的光明攝取不捨,為什麼?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他成佛了,所以願願都有他的力量,只要我們念佛,無形之中就相應了他的本願力,坐上了他的本願船。如果往生必須要假藉各種修行功德的話,那我們就要擔憂了,因為一檢討,我們沒有一樣夠格,幸好只要念佛,而且也唯有念佛,這讓我們覺得很慶幸,覺得這個法門既簡單又殊勝。

  傳統〈讚佛偈〉:是北宋時期的擇瑛法師寫的。他要讚頌阿彌陀佛就只能根據經文,這本經這麼寫,那本經那麼寫,這裡摘取,那裡摘取,編成一篇文,讚揚一下就行了。他的讚偈前六句總結起來就一個字,「相」,形象。

  前六句只顯示出阿彌陀佛的形象。後兩句:「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這兩句就是說,眾生往生極樂界靠四十八願,然後就有九品的高下。

  傳統〈讚佛偈〉只突出了一個「相」,若只在「相」上突出,就和我們沒有一種互動的關係,感覺他是他,我是我,阿彌陀佛相好再莊嚴,功德再大,那是佛的,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雖然說是「四十八願度眾生」,但哪一願度我呀?是十八,或十九、二十呢?泛泛而談令人難以取捨;而「九品咸令登彼岸」,更是存在著品位階級。

  善導〈讚佛偈〉: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所示現,他二十幾歲就已經證得念佛三昧,能請阿彌陀佛親自開示。所以善導大師稱讚阿彌陀佛就像面對面一樣。

  瞭解善導大師的〈讚佛偈〉之後,會有什麼感覺?很親切,如共命之鳥,阿彌陀佛的功德是佛的也是我的。「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這給我們信心滿滿的,馬上就到手的感覺。

  善導〈讚佛偈〉的特色,以十點顯示:

1.顯示南無阿彌陀佛的「體相用」。

  善導大師的〈讚佛偈〉,在「體相用」上面都有突出,而傳統〈讚佛偈〉只突出了一個「相」字。

  「」,本願為體。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的佛,他的體就是本願,所以說「當知本願最為強」。成就佛中之王,光中極尊的體就是本願。

  「」,遍照十方是相,這個擇瑛法師也提到了。

  「」,「專稱名號至西方」是用,專稱彌陀佛名,自然能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所謂「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印光大師也說:「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體相用都有。

2.顯示建立淨土宗的教機行益。

  善導大師是開宗立教的祖師,怎麼能夠證明呢?一個宗派的建立需要有四大要素:教、機、行、益。「」就是教法、教理;「」就是攝受的根機;「」就是行門,就是修行的方法;「」就是利益。

  善導大師的〈讚佛偈〉教理是什麼?本願第十八願為教,建立在十八願的基礎上,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根柢就是第十八願。機是十方眾生;行是專稱名號;利益是十地願行自然彰,往生即成佛。教機行益四者具備,所以這八句話就把淨土宗建立起來了。而擇瑛法師的〈讚佛偈〉則沒有這種功能與內涵。

3.顯示確立淨土宗的正依經典──淨土三部經。

  淨土宗的建立,需有正依經典,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即是淨土三部經,《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善導大師的〈讚佛偈〉也將淨土三部經顯示出來。

4.顯示三經要義。

  《阿彌陀經》要義是什麼?是證誠經,所謂「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無量壽經》要義是什麼?是本願經,所謂「當知本願最為強」。《無量壽經》宣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以第十八願為核心願、根本願。故釋尊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觀經》要義是什麼?是攝取經,所謂「唯有念佛蒙光攝」。如《觀經》所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三部經的要義都在善導大師的〈讚佛偈〉裏面,能瞭解善導大師的〈讚佛偈〉,就能掌握淨土宗大意,知道淨土宗之目的與方法,也知道念佛的眾生與救度的彌陀,生佛之間有機法一體不離的關係。而從傳統的〈讚佛偈〉,則除了表達阿彌陀佛很莊嚴,功德很大,令人深生敬仰與讚歎之外,難以產生親切一體的感覺。

5.顯示三經正義。

  三經皆以「專稱彌陀佛名,蒙佛攝取不捨,必生彌陀淨土,獲得十地願行」為其正義。(此之十地即是一生補處之意)

6.顯示三佛本懷。

7.顯示淨土宗乃是大乘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8.顯示佛教之目的與方法。

9.顯示修行人之目的與方法。

10.顯示十方眾生之目的與方法。

(摘自2008年5月10日「永和共修會」講話,略有增刪)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