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第一节    正依经典之意义

       建立一宗教义所根本依据的经典,称为正依经典。

 

       「正」是纯、专,与「旁」相对,是统摄义;「依」是用,与「不依」相对,显简别义。於佛说一切经中,既然选择所宗,必然有所依、有所不依;於所依经中,也有正、旁之分,根本依据者为正依,辅助依据者为旁依。
正依统摄旁依。余经所说与正依经矛盾时,依正依经典为准。

 

 

第二节    净土三经

       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称为「净土三经」,即:

         《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或《大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无量寿经》或《观经》)

         《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弥陀经》或《小经》)

 

              三经皆专门、纯粹讲述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事,不杂其余,故为净土宗正依经典,善导大师称为「正行、专依、往生经」。

 

              兼说阿弥陀佛净土之经甚多,皆为旁依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首楞严经》等,《观念法门》亦列举「六部往生经」。

 

一、《无量寿经》二卷

       《无量寿经》共有十二种译本,其中五本现存,七本缺失,称为「五存七缺」。今所依者,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康僧铠三藏法师[1]所译《无量寿经》(《历代三宝记》)。此经因为在净土三经中部卷最多,所以简称《大经》或《大本》。异译本有《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庄严经》《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另存梵本及西藏译本。

 

       本经主说阿弥陀佛因中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依愿修行,成就佛身、净土及圣众庄严;上卷讲述弥陀成佛因果,下卷讲述众生往生因果。

 

       本经核心: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本经梗概及要点如下:

(一)释迦本怀

世尊欲说本经,先显祥瑞德相,阿难见相启请,世尊说明其出世本怀在於普救一切苦恼众生,惠以真实之利。

 

(二)四十八愿

接下来专门介绍阿弥陀佛因愿果德。先明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2]所,选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之精华,结成四十八大愿,誓愿以其成佛时之名号,救度一切善恶、智愚众生往生其国,速疾成佛;如果有一众生称名、愿生而不能令其往生者,则誓不成佛。

 

(三)法藏成佛

发四十八愿之後,法藏比丘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时间的修行,圆满大愿,於十劫之前,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即是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唤着我们往生其涅盘国土——极乐世界。

 

(四)念佛往生

接着说明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众生闻信其名号功德,称名愿生其国,皆得往生,住不退转。

 

(五)三辈专念

接着说明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以「一向专念弥陀佛名」,皆得往生。

 

(六)往生胜果

凡往生者,乘佛愿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究竟一生补处[3],供养一切诸佛,广度一切众生。

 

(七)释迦劝诫

世尊慈悲晓谕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应当止恶行善,愿生安乐,永离三毒五恶痛烧[4]之苦。

 

(八)胎化二生

彼国有两种往生:明信佛智者,自然化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疑惑佛智者,胎生莲花宫内,五百岁不见三宝。

劝当明信佛智,专修念佛,不要怀疑。

 

(九)付嘱念佛

说经将终,佛告弥勒:凡是闻信彼佛名号,欢喜念佛之人,此人即得真实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释迦本怀,於此达成。

 

(十)特留此经

最後世尊预鉴当来众生纯恶无善,一切自力经法由於众生不能修持而自然灭尽。世尊慈悲,特留此《无量寿经》住世度生。那时众生念佛,随意所愿,皆得往生。

 

二、《观无量寿经》一卷

       《观无量寿经》,刘宋文帝元嘉年中(公元424年)僵良耶舍三藏法师译。

 

       本经一卷含王宫与耆闍两次说法,称为「二会正说」。世尊在王舍城王宫之内,为韦提希及阿难等宣说定心观想极乐胜境的十三定观[5](定善),以及散心修诸善的三福[6]九品[7](散善),回向愿生极乐世界,为「王宫会」。阿难从王宫返耆闍崛[8]山,世尊在座,对文殊等一切人天凡圣,复述王宫所说之法门,称「耆闍会」。

 

       此经流通本名为《观无量寿经》,善导大师所释本名为《无量寿观经》,简称《观经》。

 

       本经核心:说定散二善,广摄众机,归入念佛。

 

       本经梗概及要点如下:

(一)韦提厌苦

世尊一时与文殊等诸大菩萨正在耆闍崛山中,此时王舍城发生悲剧,阿闍世王子为贪王位,囚杀父王,国太夫人韦提希同遭禁闭,身心忧苦,遥念世尊。世尊以神通现於宫中,韦提希深厌苦境,求愿往生无忧佛国。

 

(二)求生极乐

世尊放光,摄十方诸佛净土於佛顶光台之中,令韦提希一一尽见。佛力加被,韦提希选生极乐,请说定善观法。世尊观机,自开三福之行,并示佛力异方便观。

 

(三)十三定观

世尊应韦提希之请,次第开说十三种观想极乐依正庄严的方法,众生若一一观想成就,皆得往生。於第七华座观,世尊欲明「除苦恼法」,阿弥陀佛当下显现,住立空中,韦提希见佛作礼,欢喜得忍,往生决定。於第九真身观,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唯摄念佛众生而不舍。

 

(四)三福回向

说十三观毕,世尊为不能修定善观法的众生开说散善回向往生,即九品中的前六品之人行三福业,或修行福[9],或修戒福[10],或修世福[11];或单行一福,或合行二福,或具行三福,随人根机,各修多少,用以回向,皆得往生。

 

(五)念佛往生

上面虽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世尊的心特别怜愍三福无份、唯恶无善的恶业凡夫,开说阿弥陀佛大悲本愿,欲使一切善恶凡夫皆能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称名往生其国,所以特取一生造作十恶[12]、破戒[13]、五逆[14],直到临终才遇到弥陀救度之法的三种众生为典型,置於下品,以一声、十声的口业称名,当下即时庄严往生极乐,以彻底彰显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

 

(六)唯赞念佛

上面总说了定善、散善、念佛三种往生方法,但世尊唯独称赞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15],观世音[16]、大势至[17]二大菩萨为其胜友。

 

(七)付嘱持名

因念佛是弥陀本愿,最易而又最胜,所以世尊最後唯独付嘱阿难「持无量寿佛名」以结束本经。

 

三、《阿弥陀经》一卷

       此经共有四译,今所依者,为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译。此经说五浊凡夫专念佛名得生极乐,六方恒沙诸佛共来证明护念。此经是世尊在无人请问的情形下,以舍利弗尊者为对告众,主动宣说,故称「无问自说」之经。因其在三经中最为简明扼要,简称《小经》。现存异译本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为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玄奘大师所译。另存梵本及西藏译本。

 

       本经核心:明极乐报土[18],众生自力少善不能往生,唯专称佛名得生。

 

       本经梗概及要点如下:

(一)赞极乐依正

世尊自开金口,先赞依报[19]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处所;接着赞正报[20]佛身,无量光寿,无有障碍,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力量;接着 赞极乐圣众,其数无量,皆得不退,一生补佛,示现已获往生之利益。

 

(二)劝众生愿生

既有如此功德利益,劝众生应当愿生。

 

(三)贬少善不生

明称名之外皆为少善根,不能往生极乐宝国。

 

(四)明念佛必生

唯专称弥陀佛名,是多善根,上尽一形,下至七日一日,必得往生。

 

(五)明诸佛证诚

如此高妙国土,少善不生,称名即生,众生难信,故诸佛皆出舌相证明。

 

(六)结叹难劝信

世尊、诸佛互叹:「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甚难甚难!」而劝吾等应当深信。

 

第三节    三经关系

       三经同为净土宗正依经典,同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体,同以专念弥陀佛名为宗,同以往生弥陀报土为用,但为善巧摄化众生,各有不同侧重。

 

       《大经》重在说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愿果德,众生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也是三经共同的原理,但说在《大经》。

 

       《观经》重在说明往生的机类,即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普皆往生有份,使人欣慕: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摄机,但说在《观经》。

 

       《小经》重在说明往生的方法与胜益,即凡夫专称佛名,往生极乐报土涅盘界,位齐补处: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方法与利益,但说在《小经》。

 

净土三经 地  位 经  体 经  宗 力  用 侧  重
无量寿经 正依经典 佛名号 专念弥陀佛名 凡夫往生报土 往生原理—乘佛愿力
观经 同上 同上 同上    往生机类—善恶九品
阿弥陀经 同上 同上 同上    

往生方法—专念佛名
往生胜益—不退成佛

 

第四节    三经先後

       三经先後,有「义理」与「说时」两重。

 

       从义理来说,《大经》说四十八愿,是根源,为先;《观经》说定散十六观,是展开,为中;《小经》说专念佛名,是结归,为後。

 

       从时间来说,《小经》确定为最後所说,《大经》《观经》可据经文推知先後。《大经》上卷阿难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下卷「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 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如果在此之前已说过《观经》,则阿难尊者不当有此问,可知《大经》为先说。又《观经》华座观说到「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中品下生说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可知《观经》说在《大经》之後。

 

名词注解:

[1] 三藏法师    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

[2] 世自在王佛    又名世饶王佛。阿弥陀佛在因位法藏比丘时,於此佛所出家,发四十八愿。

[3] 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即可补入佛位。第三章第二节「三、《阿弥陀经》一卷」中的「补处」即「一生补处」。

[4] 三毒五恶痛烧    即三毒、五恶、五痛、五烧。三毒即贪、瞋、痴,为一切烦恼的根本;五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痛即由五恶而感五种苦果,生时受法律惩罚,死後堕入恶道;五烧即苦痛切身,犹如火烧。

[5] 十三定观    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说观想极乐净土的十三种观想方法。

[6] 三福    即世间福、小乘福、大乘福之三种福业,又称世福、戒福、行福。

[7] 九品    众生大分为九种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众生,皆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

[8] 耆闍崛    山名,译为鹫头、鹫峰、灵鹫。山顶似鹫,又山中多鹫,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东北,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

[9] 行福    三福的第三福,大乘行者所修,即「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10] 戒福    三福第二福,持小乘戒律,即「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11] 世福    三福第一福,世俗善根,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12] 十恶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慾、瞋恚、愚痴。十恶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

[13] 破戒    受戒之人违反戒法。

[14] 五逆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种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

[15] 芬陀利花    正在开敷的白色莲华,有数百花瓣。经中极赞殊胜稀有,喻为芬陀利花。

[16] 观世音    西方三圣之一,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受苦众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其解脱,故名观世音。

[17] 大势至    西方三圣之一,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故名大势至。

[18] 报土    酬万行之因而得万德庄严之净土。

[19] 依报    众生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比如国土、住宅、衣食、眷属等,详见第五章第三节。

[20] 正报    依过去业因而感得之果报正体,即自体身心,详见第五章第三节。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